“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03.06.2016  16:44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举办。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名城的建设,本文盘点植根于我们生活的这块热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代代相传。

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踩高跷”(左图) “扳不倒”(右图)

  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的精神血脉,在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留着人类发展过程里珍贵的记忆。如今,文化遗产的内涵也由一般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外延至看不见的“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1950年,日本在其新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产”这一词汇。该理念的建立使许多表演类、技艺类、知识类等濒临消失的活态文化遗产得到重视与保护,拓展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使人类文明链条最脆弱的部分得到有效的继承。该理念提出后,首先得到韩国的认同。1977年,日本代表入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理念也渐渐为许多国家所重视与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研究也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我国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而作为其东疆腹地的吉林,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灿若繁星,仅2015年吉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就拟定了17项(市级)名录。

  一、民间文学(2项):1.韩边外故事,2.磐石抗俄抗日故事;二、民间舞蹈(3项):3.朝鲜族祭天乐舞,4.朝鲜族刀舞,5.朝鲜族中秋月舞;三、曲艺(1项):6.杨派评书;四、传统手工技艺(5项):7.刘家烧锅酒酿造技术,8.日旺红红焖羊肉,9.梁氏满族传统剪纸,10.朝鲜族图腾物制作,11.东北陶艺不倒翁;五、传统医药(4项):12.“小锡壶”中医正骨,13.陈氏祖传吹酒疗骨,14.王大膏药中医外科,15.太乙经络热灸疗法;六、民俗(2项):16.卢城稻割镰大会,17.富江村河灯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头两批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涉及大量吉林商业历史遗产——吉林老字号文化,如“朝鲜族大冷面”、“太盛园”白肉血肠、“福源馆”糕点、“凤吉园”满族火锅、“新兴园”饺子馆、“会友发”包子铺、“通泰泉”老醋店。它们深深地根植于老江城人的情结里,不论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甜蜜,还是壮年背井离乡的打拼,它们就是对家乡最质朴的思念。

  另外,吉林大量民间乡土技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满族的编结文化,粗略分为:树编结——桦皮房(满语称“周斐”)、桦皮碗、桦皮杯、桦皮桶、桦皮船、柳罐兜子、簸箕、虚笼、渔罩子、面软子、笸箩、鸡罩子、鱼亮子、粮囤子与各种造型及用途的筐类都能编结。草编结——苇蓬头、蓑衣、草袋子、草绳、炕席、草鞋、床垫、草帘子、鸡窝(俗语:用草拧个鸡窝)、套包子(马具)、蝈蝈笼、鸟笼子、风车……毛皮编结——毯子、皮鞭、袖头、坎肩、皮袄、皮帽、神衣、烟荷巴疙瘩……毛皮资源被满族人大量应用在制作各种服饰及日用品上,它们绝大多数都经过染色处理,以使之色泽艳丽。常用的颜料都是野生植物,既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植物,主要有蓝靛、茶青、兰花草、杜鹃花、凤仙花、山丁子树皮、楂条等,其茎叶、根及盛开的花朵,都能够提取丰富多彩的颜色,色泽古朴自然,超凡脱俗。

  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城镇,有些编结文化已难觅踪迹。欧洲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在近百余年的法制建设中,仅文化遗产一项,便颁布过100余部法律。即便如此,由于早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于无形文化遗产认识的欠缺,也有过重大失误。编结工艺藤匠在法国上世纪有十几万人,而现在全法国仅180人。藤制品是大有发展领域的,其废弃后可直接放置到自然中回归泥土,而现代塑料却不可分解,无形文化的环保意义毋庸置疑。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的提升促使现在法国有专门的文化遗产教学机构——文化遗产保护学院,教授此技艺。意大利成立专门负责从事文物修复教学工作的罗马修复中心、佛罗伦萨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除此之外,许多大学还依托国情,在学科建设上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系,传统工艺学系,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关的物理、化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大学及许多科研机构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英国的非政府性法人机构“英格兰遗产”与“英格兰皇家历史遗迹委员会”,在享有待遇的同时也肩负历史责任。这些机构协助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或为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该举措可有效地避免政府因缺少专业经验,而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损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在普通民众中的认知目前还不广泛,但随着像我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它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自然的事物才最接近生命的本质,天然绿色是文化遗产的共性,它所蕴藏的产业价值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莫让后人只在落满尘埃的古籍中去体会那些曾经鲜活的民俗文化。作者/邵蔚风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