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5.06.2015  12:16

日前,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标志为期三年的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市正式开启了“水生态文明时代”。那么,“水生态文明时代”究竟什么样?我市是否已经做足了准备?日前,长春市水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曹成立就此做了解读。

 

曹成立表示, 2013年1月,国家水利部启动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在各流域范围内选择一批代表性城市,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通过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长期以来,我市一直重视水资源、水生态管理,但仍没有改变区域缺水的困境,未能遏制水生态持续恶化趋势,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水资源、水生态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恰好提供了建设平台。

 

本次试点范围为长春市市区(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净月高新区、汽开区、经开区、高新区、莲花山度假区),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并辐射至新立城水库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和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在实施过程中,我市将着力打造“一轴引领、两带呼应、五源共济、十区协同”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一轴引领”——建设“伊通河”干流水生态绿廊,强化辐射带动功能。伊通河干流是绿色生态城市中的主轴线,贯穿我市南北,是我市清水水流、环境容量以及生态资源的来源。构建生态主轴,就是加强干流综合整治,强化生态辐射带动效应,挖掘母亲河文化底蕴,构建未来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架构。

 

两带呼应”—— 打造以新立湖与北湖为核心的南北湿地群落,形成南北互动、两带呼应的生态联动整体发展态势。建成集净化水质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功能、调节径流控制洪水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科研文化价值于一体的湿地示范区,优化城市湿地格局,彰显长春市湿地特色文化。

 

五源共济”——加强水源保护,对重要水源地通过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保障饮用水水质。推进中部供水长春干线工程,把松花江水再引入长春,保障饮用水水量。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减少供水管网漏损,不断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十区协同”——十区共同发力,步调一致,共同推动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曹成立说,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我市计划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水资源方面,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升级供水管网改造,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水环境方面,健全水资源保护体系,扩大截污减排辐射范围,改善水功能区水质,使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全面稳定达标;水生态方面,修复以伊通河为主轴的串湖、北湖、新立湖等湿地水生态系统,优化生态整体格局,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安全方面,完善长春市中心城区伊通河综合治理任务,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完成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文化方面,开展长春市涉水历史遗迹保护、水文化资源普查、水景观设施建设和景观品质提升工程,使水生态文明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据曹成立介绍,我市将重点打造节水示范工程、供水示范工程、截污减排示范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水利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城市防洪示范工程、水文化建设示范工程等8项示范工程。具体是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长春干线工程、吉林农业大学节水示范工程、长春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工程、新立城水库中上游乐山镇生态农业工程、新立城水库和石头口门水库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北郊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其配套的截流干管工程、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续建工程、伊通河中心城区南段和永春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