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追溯文明踪迹 感受自然魅力

05.06.2017  07:51

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效果图。

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外部效果图。

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内部概念图。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


  构建生态公共服务网络。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体验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加快建设生态标志系统、绿道网络、环卫、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精心设计打造以森林、湿地、沙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花卉苗木为景观依托的生态体验精品旅游线路,集中建设一批公共营地、生态驿站,提高生态体验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

  ——摘自《“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自然博物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载体,理应顺应时代的需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国家“文化强国”长远战略的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长春新区紧抓这一有利契机,加大开发力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打造中国首个以古生物为主题的博物馆——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这一开拓性目标,强化长春新区开发建设项目中的“生态城”意识,提高人文景观的文化附加值,使之成为长春乃至我省人文科学的传播中心。

  国内规模最大的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展馆;同时具有生物系统演化展示和单个大型脊椎动物群详解的综合性古生物化石展;成为科学与科普结合、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结合、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科学展馆……让躺着的历史“”起来,让深奥的科学“”起来,未来,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迎来八方的人们,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精神的滋养!这颗湿地公园的明珠,将在科普自然、传播文明的同时,让长春新区的旅游文化更具厚重与魅力。

  走进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人们所获得的将不仅仅是对物种、对文明的了解,还有对身边湿地的亲近,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积极实施“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提高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建设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本身意义非凡。自然博物馆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提高湿地公园内人文景观的文化附加值,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样一座内容丰富,展示形式多样化的博物馆,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增强人们的“生态城”意识,将湿地公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普及开来。

  未来,人们置身于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的场馆内,在精彩纷呈的展品中,在光影变幻的生动呈现中,感受文明的诗意,探索自然的奥秘,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能够提升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文化品质,拉动长东北城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文化、旅游、社会影响、科普、科研、化石保护、国际交流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可以预见,建成后的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必将成为长春市人文科学的亮点,更成为浓缩城市文脉、凝聚多元文化的核心所在;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成为举办国际会议、开展相关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成为联系国内外自然科学的纽带。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长春新区启动建设以来,坚持推动城市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为了丰富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文化品质,拉动长东北城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打造中国首个以古生物为主题的博物馆——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这一开拓性目标,强化长春新区开发建设项目中的“生态城”意识,提高人文景观的文化附加值,使之成为长东北城市区域的科学传播中心。

  自然博物馆

  东北亚旅游的代表性景点

  “一曲溪流一曲烟,九曲回荡似江南!”用这样的诗句形容如今的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再恰当不过。如今,随着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更彰显了这里的人文魅力,它好似镶嵌在湿地公园的一颗明珠,成为东北亚区域性旅游的代表性景点。

  作为长春新区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项目,新区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总投资4.3亿元。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000平米,地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博物馆外观以“生命绿螺”为主要设计理念,内部展示涵盖伊通河流域1万多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最新发现并命名的“长春龙”,尽显湿地动植物的多样性。

  建设内容——

  包括博物馆、水生态环境检测、湿地文化宣传体系等。——博物馆。建立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建设地点位于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桥南区域。

  ——水生态环境检测。建设内容包括科研监测中心、保护管理站、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等,并购置相关科研监测设备,评价和预测北湖湿地系统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湿地文化宣传体系。加大湿地宣传力度,对湿地保护常识、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湿地保护条例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建设意义——

  近年来,古生物文化在国内外相关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价值早已不止局限在科学研究上,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在培养人们的科学素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建设意义更为深远。

  ——是积极实施“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提高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能够极大地提高湿地公园内人文景观的文化附加值,以古生物文化为主题吸引社会关注,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是宣传生态旅游、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增强人们的“生态城”意识,通过向公众展示生态环境变迁(如:全球变暖、冰川消失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对人与动物的影响,宣传湿地公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

  ——是宣传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将向观众展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该动物群是更新世(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组合,生物群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并且与东北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戚戚相关,通过对化石全方位的系统展示,将反映生态变迁对更新世以来的人类与动物影响,映衬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在东北地区发展与演变。

  ——是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将征集和收藏分散在民间的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形成一个古生物化石的展示、修复和研究中心,从而起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作用。

  ——是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示范基地。将从满足旅游、科普、文化传播、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出发,打造湿地公园的代表性旅游景点,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示范基地。

  据了解,新区自然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展馆;成为既有生物系统演化展示,又有单个大型脊椎动物群详解的综合性古生物化石展馆;成为科学与科普结合、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结合、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科学展馆;成为既有大批真骨化石骨架,又有复原模型,并结合更新世东北冰缘气候生态景观重现的——“更新世公园”;成为既有静态展示、又有动态复原,既能参观、又能参与互动的集多种传播途径于一体的公众科学文化传播设施的典范。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提升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文化品质,拉动长东北城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文化、旅游、社会影响、科普、科研、化石保护、国际交流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科普自然

  展示新区旅游文化魅力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新区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充满梦幻色彩的博物馆,建成后将让躺着的历史“”起来,让深奥的科学“”起来。未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迎来八方的游客,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精神的滋养!这颗镶嵌于湿地公园的明珠,将在科普自然、传播文明的同时,让新区的旅游文化更具厚重与魅力!缩影历史、联通未来,将为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开启一段梦幻之旅。

  建成后的新区自然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自然博物馆。这里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展馆。这个著名的动物群是更新世(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组合,生物群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并且与东北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展休戚相关。博物馆通过对化石全方位的系统展示,你会看见生态变迁对更新世以来的人类与动物影响,映衬着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与演变。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能看到各种生物化石,了解若干年前那个神秘的世界,更爱自然、更爱科学。

  建成后的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成为长东北城区的文化亮点,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增加长春的城市知名度;同时也将成为东北亚区域性城市的科普中心,成为在保护、修复和研究“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的基地,成为举办国际会议、开展相关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建成后的自然博物馆,既有大批真骨化石骨架,又有复原模型,以帮助大家更直观的感知和了解,并结合更新世东北冰缘气候生态景观重现——“更新世公园”。声、光、电等在这里交错使用,多样的现代化展示方法,让这座博物馆成为既有静态展示、又有动态复原,既能参观、又能参与互动的集多种传播途径于一体的公众科学文化传播设施的典范。

  建成后的自然博物馆,包括科研监测中心、保护管理站、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等,并购置相关科研监测设备,评价和预测北湖湿地系统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兼具着湿地文化宣传体系建设内容。这意味着,你走进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内,你所获得的将不仅仅是对物种、对文明的了解,还有对身边湿地的亲近,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积极实施“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提高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建设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本身意义非凡。它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提高湿地公园内人文景观的文化附加值,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样一座内容丰富,展示形式多样化的博物馆,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增强人们的“生态城”意识,将湿地公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普及开来。

  建成后的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成为长东北的旅游热点之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直接推动文化旅游经济产值的提高;围绕古生物文化开发科普旅游路线,将为湿地公园增添更多的精品旅游景点;还将促进新区旅游服务设施与消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并带动诸如“旅游纪念品、书籍、影视作品等”相关文化旅游副产品的开发,将来还可以在举办化石巡回展、国际文化交流展等方面为新区增加旅游经济的创收。

  未来,人们置身于新区自然博物馆的场馆内,在精彩纷呈的展品中,在光影变幻的生动呈现中,感受文明的诗意,探索自然的奥秘,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令人惬意的新区博物馆魅力!

  化腐朽为神奇

  新区人打造的“生态梦

  6月30日,备受瞩目的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要开工了!建设地点位于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桥南区域,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将为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再添一抹亮色。

  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所在的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2年7月28日开园,为长春这座美丽的城市奉献了一处崭新的城市地标,也让更多市民亲水而居的梦想变成现实。湿地公园被科学地划分为“内湖”、“外河”两部分,巧妙实现了生态保护、河湖分治的原则;兼顾景观需要的“外河”区工程达到满足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以“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为主题的“内湖”区,创造性地运用“开湖叠山”概念,构建出“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优美景观。而美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长春历史上最大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彻底改善了伊通河北段的生态环境,为长春打造了一个具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防洪工程和一个为城市净化污水的水利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不同于南方的西溪,这里春季百花漫坡,夏季荷花满池,秋季红叶满枝,冬季白雪遍地,四季景色鲜明,各有千秋。按照规划设计,公园总体布局为“两区”、“三带”、“十大功能区”。

  公园划分为“外河”、“内湖”两部分。外河区以水利工程为主,以保证水利功能为基础,融合自然景观、生物栖息、休闲观赏功能,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区域。工程要满足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兼顾景观需要;内湖区设计则以“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为主题,以原生池塘湿地环境保护为基础,融合景观游赏、休闲娱乐等多样化城市服务功能为一体,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区域。定位于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环保示范、宗教民俗、休闲娱乐、现代商务等六个方面。

  “三带”就是城市休闲功能带、长岛生态过渡带和绿色生态隔离带。

  城市休闲功能带紧邻城市开发区,是充满活力、独具艺术特色、活动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的城市休闲街区。

  长岛生态过渡带则是“内湖”与“外河”的分界,是公园的生态“脊梁”,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通道。这里是公园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与景观构架,模仿自然山体形态,形成“湖泊—池塘—坡地—山林”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梯度,塑造有山有水的美好环境,改变景区过于平坦和单调的空间感受,增加了景观层次,调整了空间比例。

  绿色生态隔离带是公园西部堤防与绿化带,隔离铁路的影响,保障湿地环境的安全与宁静。

  北城艺风、水上邻里、湖漾春晓、长岛碧波等十大功能区,让人移步换景,呈现出“园中有园”的空间变化,让游客行走间忽然“穿越”到另外一片天地,别有洞天。

  清澈的池塘、碧蓝的湖面、茂密的树林、蜿蜒的流水……历时两年呕心沥血、巧手打造的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徐徐展开美轮美奂的容颜,翘首期盼着八方游客和投资者的到来。历尽天华成此景,无限风光在眼前!信步踏入湿地公园,一路是水烟缭绕,宛宛转转,十大景区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絮,与长街曲巷、小桥流水、芦苇渔船浑然天成为一景,好一派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妩媚风光!

  而如今,随着雕塑艺术的引进和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更让这里的自然环境与艺术作品交相辉映,提升了人们休闲娱乐品质和文化内涵,使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在长春旅游中体现它的独特之处,也成为彰显新区让城市发展更加美好,追求人居环境更加和谐这一超前发展理念的最生动体现。

  不难看出,如今长春新区的湿地保护体系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势必为“生态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直击

  展现人文与生态的和谐之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这其中,自然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生态文明传播场所,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神圣使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思考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正基于此,长春新区提出了“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打造中国首个以古生物为主题的博物馆——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这一富有创意的想法。

  记者向北湖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进行询问了解到,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于2017年6月30日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和地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同时,随着博物馆的施工建设,还将进行包括科研监测中心、保护管理站、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等建设内容,并购置相关科研检测设备,以此来评价和预测北湖湿地系统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未来的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将成为长春市乃至我省的“灵魂之眼”,成为引领社会公众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前来参观的市民可以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景观环境展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同时,通过对湿地保护常识、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湿地保护条例等内容的大力宣传,结合宣传东北地域文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为主题,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作用。

  未来,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必将成为长东北的旅游热点之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直接推动文化旅游经济产值的提高;围绕古生物文化开发科普旅游路线,将为湿地公园增添更多的精品旅游景点;还将促进新区旅游服务设施与消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并带动诸如“旅游纪念品、书籍、影视作品等”相关文化旅游副产品的开发,同时,还是举办化石巡回展、国际文化交流展的首选之地。

  长春新区招商电话:0431-8133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