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显成效

17.08.2015  19:31

    6月19日,长春市召开表彰大会,对全市“千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的首批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进行了表彰。会议为受表彰的技能人才代表颁发了奖励证书。长春市“千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落实战略部署,服务产业发展  

  目前,长春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已达到5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4.3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8%,人才队伍机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但是,长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实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和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2014年,长春市人社局围绕市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发展需求,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启动实施了“千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选拔集聚1 0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其中“技能大师”100名、“岗位技能带头人”300名、“技术能手”600名,即“136工程”。这是长春市技能人才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旨在培养、选拔和集聚一批优秀高端技能人才,为壮大长春市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为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扩产增效;为光电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产能;为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和服务,引领长春市产业发展。本次表彰活动,长春市从近10万名技能人才中选拔出首批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其中“技能大师”20名,“岗位技能带头人”60名,“技术能手”120名,发放奖金86万元,有效推动了长春市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建设和发展。 

   以赛代评选拔,推荐评选高效  

  目前,千名高技能领军人才选拔主要通过以赛代评和推荐评选方式产生。 

  一是以赛代评效果良好。每年根据长春市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竞赛职业或工种,组织开展以企业技能竞赛为基础,以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为主体,以行业技能大赛为补充的竞赛活动,为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搭建展示平台,开辟绿色通道。2014年,长春市共举办青年工人、民生服务、建筑等6大行业34个职业的竞赛活动,吸引来自全市288个企事业单位的10余万名职工参与其中,经过层层选拔,共有7 140人成功报名,1 165人参加初赛,1 047人进入决赛。按照以赛代评的选拔条件,通过竞赛选拔,共评选出78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全省“金蓝领”职业技能竞赛和中国技能大赛——吉林省职业技能竞赛中,由选拔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组成的长春代表队,取得了7个第一名、5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的好成绩。长春工业技术学校选派的参赛选手刘洋在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吉林省“金蓝领”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数控车工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吉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成为全省最年轻的首席技师、长春市高技能领军人才获得者。 

  二是推荐评选积极踊跃。采取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将有专长、懂技术、重实干、出业绩的高技能人才选拔上来,利用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技能特长,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滚动效应和辐射作用,集中他们的智慧,为长春市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能保障。2014年,共收到来自教育系统、妇联、团市委、绿园区、一汽、轨道客车、奥普光电、东光集团、天然气、公交集团、工校、商校等部门和企业的推荐候选人材料共283份,按照推荐评选的具体条件,共评选出122名高技能领军人才。来自一汽技工学校的维修电工齐嵩宇曾获得国家高技能人才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通过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进,成功入选长春市首批高技能领军人才,获得“技能大师”称号。 

   提升社会地位,营造良好氛围  

  为建立高技能人才的阶梯式培养和选拔体制,“136工程”在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使用方面给予优厚条件。一是对于获得“技能大师”、“岗位技能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由长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命名,颁发证书,并相应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本次表彰,对获得“技能大师”、“岗位技能带头人”和“技术能手”分别给予一万元、五千元、三千元的奖励。二是对获得岗位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可按相关规定申报“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巾帼岗位明星”、“长春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并在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评审以及在薪酬分配、休假、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2014年,在高技能领军人才中,共有21人荣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荣获“长春市巾帼岗位明星”,26人荣获“长春市青年岗位能手”。三是对参加“长春市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补贴培训”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每人每年八百元到两千元的培训补贴。截至目前,已为110人发放培训补贴17万元。通过上述措施,长春市高技能人才的竞争意识和比学赶帮超的劲头得到不断强化,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高技能人才集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