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城市记忆:消失的圆广场曾经有怎样的风貌

11.12.2016  15:07

  谈到老长春的风貌,圆广场绝对是标志性特征之一。在长春,几乎每一条主干道上都有一两处广场,站前广场、人民广场、卫星广场、世纪广场……“宽马路,圆广场,四排树,小别墅”这是老一辈人对老长春风貌的生动描摹。拥有圆广场的道路规划始于何时?它们曾见证过怎样的历史?这些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广场,如今,或还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或已经湮灭在城市的升级改造中。

  “端点式广场”是“满铁附属地”道路的典型特征

  上世纪初,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朴茨茅斯条约》获得了沙俄所建东清铁路的南满支线的所有权,同时也继承了铁道附属地的制度,在长春建设“满铁附属地”。

  当初在“满铁”长春附属地内原本设计了6个广场,而在其后的建设和调整中,最终形成了5个道路街心广场,分别是北广场、西广场、西公园广场(胜利公园门前,已拆除)、南广场和东广场(已拆除)。北广场后来被人们称为“站前广场”。该广场是5条道路会集的“端点式广场”,自东顺时针分别连接着现长白路、胜利大街、人民大街、汉口大街和辽宁路。

  对于当时为什么修这么多广场,长春市规划院杨照远称,一是为了美化城市,二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希望用环岛式广场舒缓交通压力。”东北师范大学曲晓范教授将这些特点归结为“‘满铁附属地’道路的典型特征”。他认为:“以站前广场为例,它牢牢占据城市中轴线北端,并与其他支路直角相交,这种布局在‘满铁附属地’市区道路的规划格局中占主导地位。除长春外,沈阳和鞍山的‘满铁附属地’格局也都是这样的。

  在站前广场修建的同时,日本殖民者对“满铁附属地”进行了细致规划,分成住宅区、商业区、粮栈区、工厂区、公共娱乐区、行政机关区等矩形街区,“满铁附属地”具有浓厚的殖民气息。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