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出现在中国第一副春联上贴倒福有讲究

17.02.2015  13:09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春节又称“过大年”,这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绚丽多彩、辉煌夺目的节日,也是最能体现华夏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质的盛大节日。眼下的春节在很多老长春人的眼中,“年味儿”似乎少了很多。那么,在并不遥远的过去,在我们和父辈、祖辈的记忆中,昔日那些浓浓的“年味儿”是怎么来的呢?您还记得那些年复杂、热闹、人气颇旺,如今想起来还让人心里暖烘烘的年俗吗?

 

过年要过两个月 冰灯挂到二月二

 

进入腊月,长春市大街小巷都“”起来了,马路上的彩灯、公园广场里各种造型的冰灯营造出了现代的“年味儿”。市民也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挂上了大红绸子的灯笼,传递着新年的喜气。在长春周边的乡村,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年冰灯。吉林省民俗学家施立学介绍,东北人造年冰灯的习俗由来已久,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它照亮山野村庄,寓意迎接来年的五谷丰登。

 

因为在东北,风大雪大,纸糊的灯笼扛不住,因此乡间一直流传着造年冰灯的习俗,既晶莹透亮,又抗风抗雪,还不用花钱,实在是太美了。那么,年冰灯是如何做成的呢?施立学介绍了它的制作过程。年冰灯是用雪水和矾做成的。一场没膝深的大雪过后,选最洁净的场地,挖一笸箩白雪,化成水加入矾,倒入一种叫喂大罗(俄语)的小木桶中,加盖放置于寒夜。半夜起来将没冻透的矾水冰砣加温倒出,中空部分镶嵌木板,装上蜡烛,并用热扦子给这块冰砣上面烫两个眼,拴上绳,冰灯就成了。这种制作冰灯的习俗,源于渔猎。东北江河纵横,溪流湖泊众多,渔源十分丰富,最初制造冰灯是为了冬月捕鱼照明,后来才用于冬猎与新正大月的宅门高悬。

 

年冰灯制成后,要镂八仙、观音、三国五虎大将或水浒人物、金陵十二钗等形象于簿纸片,粘贴在冰灯上。晚上点亮时,人物栩栩如生。也有将花鸟鱼虫彩纸图案印在冰灯上的,惟妙惟肖。年冰灯高挑于松枝灯笼杆上,晶莹壮观。

 

东北有句话:一进腊月就是年,没出正月还是年,就是说过年要过两个月。东北过大年是从腊月开始的,因此冰灯从腊月直挂到元宵后。到了二月初二龙抬头,雪化冰消的时候,才撤下来。

 

环保又喜气 购年货“打年纸

 

进入腊月,长春市内各大购物中心、超市、集贸市场上的年货大街火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开始购置年货。如今购置年货方便了很多,人们也随意了很多,如果担心忘了需要购置的物品,随便在纸上列个清单,或者在手机备忘里提示一下自己都可以。

 

而在更早的时候,人们过春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到集市上去买年货,要“打年纸”。施立学称,“打年纸”有两种形式,其中之一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备忘录”,把要买的年货写在一张纸上,拉一个单子出来,这个制作过程就叫“打年纸”。而另一种形式的“打年纸”是针对商家来说的,商家把赶年集所需的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作料等物,用一张大红纸打包在一起,就叫“打年纸”,比起今天购物所用的包装袋子,要环保很多。

 

我们的祖辈或许还记得以前赶年集的热闹场面,通常是牛车、马车、毛驴车与雪爬犁并用,一户人家通常要赶附近不同村镇的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几个年集。一进腊月门,赶上下午,就见各种车辆与雪爬犁擎红缀绿,不时飘进村中,热闹非凡。

 

今天,“打年纸”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铺子上再大的红纸也包裹不住今日年货的种类了,因此,“打年纸”的习俗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