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书写 再现传承长征精神 一批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图书集中亮相,部分资料首次公开发表

09.10.2016  14:04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由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日前,一批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图书集中亮相,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红军长征史》《长征》《长征行》《穿越时空看长征》等。这些出版物维度多元,重温了彰显民族精神与信仰的人类壮举,其中既有宏阔场面的史料还原、大量珍档的细节再现,也有党史专家的研究与感悟。
  
  党史专家石仲泉认为,回望长征那段硝烟战火、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至今仍具感召力和时代影响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是精神路标,更是信仰的丰碑。采访中,许多学者都对记者表示,长征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多少年来,不同国家、民族、身份的人,重新行走在红军曾艰难跋涉的长征路上,就是因为,长征的意义绝不止于一部赞颂历史的英雄史诗,更展示了足以启迪未来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勇气。
  
   史料再整理:吸收长征研究新成果
  
  日前,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关注。全书由综述、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和亲历者的口述,可以说是集中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史料多来源自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重要部门,部分资料系首次向社会公开。
  
  专家介绍,这套丛书全面系统汇集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价值非常珍贵,既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也是加强长征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支撑,对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图册部分收录了45幅红军长征路线图、重要战役战斗要图,形象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史画卷;而近700份中共中央的主要会议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同长征中各路红军来往电报等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则详实地还原了长征中的许多细节。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史》今年出版了修订版,由党史专家郭德宏、张树军担任主编。
  
  书中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此外,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也即将推出。
  
   非虚构写作:抵达历史也抵达文学
  
  花费7年时间“打补丁”、7万多新增文字、8幅长征地图,这一切让作家王树增的《长征》修订版厚度增加了约1/4。比起军事专家们撰写军史,王树增坦言,书写修订《长征》并非穷挖战争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凸显年轻战士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在不“牺牲”文学审美的基础上,从人性角度解读长征。
  
  “非虚构类写作打上了作家独特的认知烙印与人文色彩,抵达历史的同时,也力争抵达文学。”王树增说,长期以来,人们所了解的长征是不够全面的,一般的历史读物所描述的也仅是战场一角。但长征的精神内涵远不止此。“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
  
  非虚构写作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事实。“每个人物哪怕只出现一笔,必须有出处。对话要么采访而来,要么是当事人白纸黑字的回忆录。哪怕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也要知道敌军头儿叫什么、哪里人,尽可能查到家庭背景。”之所以在书结尾处悉数列出注释与参考书目,王树增认为,这体现了非虚构文体的一种使命感。他说,非虚构写作主要依靠多方档案和史料,而有来源的注释,一来给读者交代,二来也体现了严谨与规范。
  
   重走长征路:有温度的叙说与思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曾写下多首大气磅礴、激励士气的诗词,党史专家石仲泉在日前推出的《长征行》修订版中,重温这些诗句,令人不由感佩革命先烈不畏艰险、恪守信念的高尚品质。
  
  石仲泉修订十载,爬梳笔耕感悟历史,重走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全部长征路及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对主要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分析。《长征行》修订版还记述了沿途民风习俗、礼仪服饰等,汇集了第一手珍贵图片,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许旸)

文章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