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湾沟行

21.10.2016  14:35

      金秋十月,驱车驶进白山市江源区湾沟镇,大地一片金黄,到处是丰收的景象。

      四平村里秋果香

      一走进四平村,便看到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白墙红瓦、塑钢门窗、黄澄澄的玉米,在秋日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墙外、门洞里都停放着一辆小四轮车,处处都显示出一派殷实富足的农家气象。

      一阵轰鸣的机械声传来,循声望去,几名庄稼汉正在忙碌地打豆子。随着豆秆被投入机械中,一颗颗饱满的黄豆蹦跳着落入袋中。汗水伴着破碎的豆荚飞扬,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村边的玉米地里,勤劳的农家正在忙着收割。在玉米的掩映下,两座长长的鸡舍映入眼帘。鸡舍里,1万多只白羽鸡或趴伏、或行走,悠闲自在。鸡舍的主人、村支书周广友述说着养鸡的经历。7年来,他和老伴没日没夜地在这里操劳,每年最多可养四茬鸡,正在养的这茬再有5天便可出栏。由于是订单式养殖,鸡雏、饲料、防疫、运输等都是统一配送,而且价格保底,所以每只鸡能净赚四五元钱,收入很可观。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又有3户农家养鸡致富。

      李广旭圆了“致富梦

      推门走进和平村村民李广旭家,院落稍显凌乱。进入后院,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铁丝围成的笼子里,一只只乌苏里貉子皮毛光滑鲜亮,在笼子里转着圈。一见有人过来,都扑到笼子边等待喂食。

      李广旭说,这些貉子有500多只,都是种貉。今年行情看涨,已经售出1000多只,每只300元。

      貉又称貉子和狸,是犬科貉属的一种。生活在山林中,昼伏夜出,以鱼虾和鼠兔为食。多栖息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河流、溪谷、湖泊的草原地带和丛林中。常利用树漏、石缝或其它洞穴进行穴居,其毛深浓温滑,可为裘服。

      一说起养貉,50多岁的老李打开了“话匣子”。10年前,他从养30只貉开始,慢慢摸索貉的生活习性,逐渐发展壮大,最多时养了3000多只。貉是肉食动物,老李每天起早贪黑地准备食材,尽量让貉子们吃得更好、长得更壮。说到高兴处,老李一扬手,手上的疤痕顿时显现出来,他说,这是喂食时被貉子咬的,当时都被咬穿了。老李一边说,一边轻轻地抚摸着疤痕。

      谈及收获,老李乐呵呵地说,今年貉子皮价格一路上涨,家里储存了3000多张,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科研中心”作贡献

      车过四平村,拐过一处山脚,平坦的大地上,一座建筑突兀拔起。水声潺潺,40多个养鱼池分成几列铺陈在大地上。这里就是森源冷水鱼科研中心。

      鱼池的上游,一根粗大的管子正在铺装,森源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俆有国站在一旁,查看建设进展情况。他说,已经在工地上忙了一个多月了。

      这个科研中心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实验室、孵化池、养鱼池等。通过与水科院、水产研究所进行合作,培育细鳞、鮰鱼、红点鲑等鱼类的种苗。细鳞是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鮰鱼、红点鲑是省级濒危物种,都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正说着,俆有国接到一条信息,种苗招标即将开始。这些鱼苗孵化后,经过3个月的生长,便长到5厘米长,达到出售的标准,平均价格为5元一尾,大都销往东北各地。俆有国养殖销售鱼苗已经11年了,通过滚动发展,成就了今天的事业。未来,科研中心将依托当地优质充沛的冷水资源,加上强大的科研力量,申报国家级原种场,为恢复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汽车驶离湾沟镇,渐渐枯黄的山坡上,一片片红松依旧绿色盎然,昭示着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