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金海: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民族文化

11.07.2016  23:38

  在近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扎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发源于千年传承的华夏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而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其自信来源于何处?作为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主导推进的一门新兴学科,草原文化学科又有着怎样的建设历程,当前发展现状如何?围绕以上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有幸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金海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经十年有余,在这十余年中,内蒙古的专家学者们耐住寂寞,投身科研,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看到丰硕的研究成果逐步问世,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同时,草原文化学科基础扎实奠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您作为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能否介绍下草原文化学科的建设历程和发展状况?
  
   金海 :在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已有学者开始使用“草原文化”这一概念,但起初“草原文化”并不是作为一个缜密严谨的科学概念,而是泛指一切带有草原特色的文化现象。严格说来,这不能算作“草原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直至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术界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该项研究工程使草原文化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学理建构时期。此时,学者正式提出了“草原文化”这一概念,用以指称以内蒙古为核心区域的中国北方草原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并主张将草原文化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一概念提出后,学界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用“草原文化”来概括内蒙古的地域文化,并作为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十分合适的。因为,这是一个以内蒙古自然地理类型作为定语,称谓内蒙古文化类型的概念,它不但具有鲜明的内蒙古特色,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拟喻性。同时,这一提法视域开阔,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兼容性,可以用来概括古往今来,发生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多种文化,也可以指称近代以来由不同类型文化汇合而成的现今内蒙古地域文化。“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后,专家学者们经过研究,相继提出了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的发展脉络、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的发展规律等等一系列的学术命题和学术观点,为草原文化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并成功推动草原文化由课题研究迅速走上学科建设的道路。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战略构想,为“草原文化”概念的广泛使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大力推进提供了契机,但不能否认多年来的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蒙古学研究的学术积累,为草原文化概念的科学界定、为相关研究的兴起所起的酝酿、铺垫作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后被获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这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启动,其二、三期工程于2008年又被获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刚刚提到了民族文化,也听说贵院正在组织实施有关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方面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有哪些内容和特点,您作为具体组织实施者之一,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金海 :“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包括文献档案整理出版系列、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系列、学术研究系列、蒙古学文献翻译出版系列、内蒙古历史文化推广普及和“走出去”系列、“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六大类项目。此工程是我区迄今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广、单项投入最多的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实施时间为2013-2018年。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在近年来蒙古学研究、“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化资源普查等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计划经过6年左右的时间,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在民族文化资料建设、学术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在文献档案搜集整理、社会历史调查、地方性知识抢救记录、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建成“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数据库”,推动内蒙古文化软实力跨入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新阶段。该工程最终成果,除建成一个“数据库”之外,预计出版文献档案1000余卷、研究著作和译著各100部、社会历史调查和历史文化推广普及成果各50部,共计1300余卷(部),目前正在分期分批立项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草原文化作为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并列的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您认为草原文化的自信来源于何处?
  
   金海 :草原文化的自信,首先来源于其辉煌的历史实践和独特的历史贡献。草原文化无论从起源、形态特征,还是功能作用方面,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起源上看,考古证实,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在内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且经红山诸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草原文化的起源比另外两个起源要早一千年左右,把中华文化的起源向前推进了一千年。从结构上看,中华文化除了农耕文化之外,还有草原游牧文化这一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特质丰富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变得形态更加丰满、完整,更具张力。从功能作用上看,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用陈寅恪的话说,来自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草原文化不但从起源、特征、功能上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今日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秦汉之际,匈奴完成统一草原的大业,建立第一个游牧帝国之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扩张从亚洲北部,由东向西展开来。到了“蒙古时代”,“形成了人类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亚非欧世界的大部分在海陆两个方向上联系到了一起,出现了可谓‘世界的世界化’的非凡景象,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东西交流的空前盛况。”
  
  其次,草原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其精神理念的现代价值。草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积淀并孕育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精神理念和思想观念,形成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观念体系。尤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是草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本地域和本民族族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对国内其他民族甚至世界其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再次,草原文化的自信来源于草原文化的当代实践和鲜活现实。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近年来,蒙古族音乐、舞蹈,尤其是长调、呼麦、马头琴等以其独特的演唱(演奏)风格、发声技巧以及优美的旋律风靡国内外乐坛,在各类比赛中大展风采,受到国内外音乐人、歌唱家和观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且在各地广泛传唱。其中长调和呼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首次发布了十大文化符号,如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成吉思汗等等。这十大符号是如何在内蒙古诸多鲜明文化标志中脱颖而出的呢?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下“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金海: 为了发掘、传播、弘扬内蒙古历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13年9月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内蒙古文化符号专题调研。首先组织专家研究确定了征集内蒙古文化符号的原则和标准,即特色浓郁、广受认同、积极健康、有影响力、表述简洁、准确。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共征集到内蒙古文化符号210项。此后,为便于开展调查,由专家会议在210项文化符号中确定了较有代表性的30项文化符号,作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备选项目,并开展了问卷调查。最后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评审、确定,经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同意,确定内蒙古大草原、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包、蒙古马、马头琴、蒙古文、敖包、那达慕、红山玉龙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内蒙古大草原,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驰名中外。内蒙古大草原既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历史和文化地理概念。成吉思汗,倾其毕生精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和深化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为今日世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缔造全球化世界的第一人”。草原英雄小姐妹,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财产的英雄事迹在国内广为传扬,两人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2009年9月14日,龙梅和玉荣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体形矮小,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如今,蒙古马主要用于草原地区骑乘和进行耐力比赛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提出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我们干事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具有悠久的历史,常为蒙古族舞蹈、长调、庆典等与马有关的文化活动伴奏,是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所必备的,一直深受蒙古等各族人民的喜爱。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文,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拼音文字,创制于13世纪。由于这种书写系统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一般被称作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竖写文字之一,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敖包,亦称“鄂博”,是一种用石头、柳条、树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构建的圆锥形祭祀载体。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奉天、地和祖先,期盼迎来一个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年景,蕴含着草原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和美好愿景。那达慕,蒙古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nair)。每年的不同季节,人们都要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例如夏季那达慕、冰雪那达慕、旅游那达慕等等。红山玉龙,又称C字型玉龙,1971年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龙,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中华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今年4月“蒙古语语料库”一期工程言语语料库首批成果公开展示,该语料库搜集了大规模真实言语语料和限量收集珍贵文献语料,对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意义非凡。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语料库,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语料库建设的基本情况。
  
   金海 :为加强民族语言资源的保存、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于2005年3月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设立“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的建议,随即获准立项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实施时间为2005—2024年。该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2亿词级的蒙古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大型综合性语料库。其中言语语料为8000小时/8000万词(其中自然口语语料4200万词,书面语言语料4000万词),文献语料为1.2亿词(其中历史文献语料2000万词,现代文献语料1亿词),
  
  在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该工程课题组经过10年努力,超额完成了一期工程(2005—2014)的预期目标和任务。一期工程,基于已搜集的4200小时自然口语语料和已收集的4000多个小时书面语料,建成了一个8000多小时/8000万词的言语语料库。现阶段除声音语料或音频文件尚未实现准确检索和精确定位外,其余均可向读者开放,并提供与声音语料相关信息,如录音设备、发音人、采集点、文件名、谈话内容、方言词汇等。该语料库由档案文件、检索界面和资源系统三部分组成。2014年11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蒙古语语料库”建设一期工程验收会上,由国内顶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在少数民族语言面临快速流失的形势下,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的立项和成功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填补了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空白,在彰显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维护国家语言安全方面,起到了领先作用,其成果质量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二期工程(2015—2024)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蒙古语语料库”原始语料库创建、资源管理、数据加工以及网络发布等四项工作。期间将集中力量完成1.2亿词文献语料的扫描、录入、校对,以及数据标注加工等工作,并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准,设计蒙古语语料资源管理平台网络版。蒙古文文献语料库,将穷尽式收集和纳入自蒙古文第一部文献《成吉思汗碑文》(1225年)以来的中世纪传统蒙古文文献和近代蒙古文木刻本文献。对于现代文献,将按学科分类,即按法律法规、文学艺术、新闻媒体、医药医学、应用公文、教学教材、军事、体育等择优选录。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世界最大、最全、最精的网络版蒙古文文献语料库。(记者 胡博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