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重大专项,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23.01.2015  17:36
      “集中力量办大事”。抢占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解决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方向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问题,就等于握住了经济涌流的“水龙头”。       近年来,我省聚焦大院大所、聚焦重点产业、聚焦重大项目,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和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壮大具有吉林特色和高技术特征的支柱产业,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我省持续实施了“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4年共实施项目27项,投入经费1.6亿元。吸引、凝聚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到科研一线,其中王立军、李骏于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带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引导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109.39亿元,是财政投入资金的12.85倍,其中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承担的“350km/h高速动车组”项目,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企业投入3亿元。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共申请专利526项,其中授权专利329项。“玉米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植物新品种权1个,应用杂交诱导单倍生殖诱导选系方法,提早育种年限4—5个代,缩短新杂交种推出时间5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长春国家汽车电子、光电子、碳纤维、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发展,启明公司成为国家级汽车电子监测中心,长客股份公司被认定为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       围绕我省在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民生科技问题,设立重大科技招标专项,优先支持了12个产学研合作投标项目,投入经费5400万元。“十二五”以来,共实施重大招标专项30项,累计投入经费1.38亿元。其中,“5kW工业级半导体激光表面硬化加工系统及应用”已突破了高密度半导体激光器集成、高损伤阈值合束膜系制备以及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5kW级半导体激光硬化光源,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产50台套的批量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湿润区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筛选出了高产品种3个,明确了玉米高效施肥技术,构建了以化控技术为核心,以土壤培肥、肥料管理和以高密度品种栽培为主的超高产群体结构。“高填充再生改性材料生产装饰建材的研究”利用石头纸墙壁纸边角废旧料为主要原材料,添加部分改性基材树脂,生产建筑装饰材料,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各种室内装饰线材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我省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省创造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玉米亩产1136.1公斤的新纪录、湿润区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亩产1216.6公斤的最高产量纪录,实现了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玉米超高产田亩产1186.1公斤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吉林省水稻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亩产799.2公斤的高产新纪录,在全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全面刷新玉米、水稻超高产纪录。2014年,对22个县(市)示范区玉米、水稻增产的贡献份额高达45%。“下一代地铁车辆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突破了地铁整车设计新技术、系统新架构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下一代城铁列车走行、承载、控制、牵引传动、制动和辅助等子系统,开发出具有低噪音、低能耗、高可用性和高适用性特征的城铁列车样车,主要性能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建立“舟桥”机制,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提升       “为什么吉林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众多,本地转化率却不高?”这是困扰吉林省科技创新发展的老问题。       近年来,我省通过建立“舟桥”机制,努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战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我省打通了转化瓶颈,加快推进省级中试中心建设。自2013年起,首批组建了以长春应化所、中国农科院特产所、万通药业、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为依托的“吉林省合成橡胶中试中心”、“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试中心”等8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投入资金6150万元。目前中试中心的建设均处于设备选购、安装过程,部分单位的主要设备已完成安装。创新成果的研发、中试、转化、推广、应用等环节被有效地衔接起来。       启动了“两所五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我省很多重要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大校、大所,为了加速首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在去年实施“两校两所”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基础上,又将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纳入试点。筛选了28个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首创科技成果,采取了由我省民营企业牵头支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共同出资的模式,加速首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初步确定支持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超高密度LED显示屏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2个“两校两所”科技成果转化试点项目,带动“两校两所”投资2400万元,企业投资4亿元。经过深入调研,编制了第二批“两所五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试点方案,初步推荐长春理工大学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20个项目。       搭建转化平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高效结合。结合我省实际,省科技厅联合长春市政府和长春产权交易中心,注册成立了吉林省科技大市场,着力打造“立足吉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连通国际”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和科技服务创新与转化平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开始营业。通过孵化和培育,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的认定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2014年,认定(复审)高新技术企业139户,目前,我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3户。新认定吉林省创新型科技企业31户,目前,我省共有创新型科技企业214户。       服务企业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2014年,我省九台市科汇科技创业孵化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吉林省万易创业咨询有限公司”和“吉林省宇隆中小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至今,我省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目前,我省拥有四平红嘴、吉林化工园区、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等6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延边大学科技园升级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中,在孵企业308家,毕业企业206家,创造产值4.6亿元。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深化交流与合作,创新能力升级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       创新个体迸发出的创新灵感怎样才能演化为更具实效的创新产业?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不断深化的交流与合作,促成了全省创新能力的升级。去年,我省继续优化产业联盟、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以点成线、前后延伸、互为关联、相互支撑,集成产业创新的支撑合力。       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省组建了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汽车自主创新、化工新材料、碳纤维、光电子、生物制药、林蛙等不同领域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支持省级联盟建设项目120项,投入经费8460万元。通过搭建联盟产学研合作载体,按照产业创新链需要,把创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共突破“热塑性弹性材料制备技术、导弹薄壁舱体的无缝挤压产品试样生产”等各类产业关键技术51项,开发出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抗辐射人参速溶茶等各类产品100余种,提升了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等30个省级以上科技平台的创新能力,联盟单位共获得授权专利900余项、新品种10余个、新工艺16项、软件著作权11项、新药生产批号6项、新药临床批号4项、制定各种标准近200个,发表论文500余篇。       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了省集成创新综合体。一年来,我省在长春高新北区规划建设了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为全省优势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创新搭建平台,旨在实现产业技术发展研究、主导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试与技术转移、公共检测、成果交易等十大功能。“一站式”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将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科技信息发布、仪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上市咨询服务、审批手续办理等服务。省集成创新综合体暨长春北湖科技园已于2014年9月5日开园,并逐步完善上述功能。       促进了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立足“基地基础年”,我省推进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与发展。2014年,“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等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目前,我省已获批16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认定省级第2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家,积极筹划建立专项资金,加强对省级基地的管理与升级。同时,积极争取省部与省院合作支持,“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列入部省会商议题。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省院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广泛开展了科普交流及科技兴农活动。2014年,省科技厅组织举办了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科技创新专题报告会、科技成果展览、送科技下乡、科普讲座等活动。派出了6个专业巡讲团,深入白山市部分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巡回讲座和技术援助服务。广泛建设县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遍布全省27个县、市、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活动效果明显,全省共有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672个,有4753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农民8.8万户,安置农村劳动力10万人,累计培训农民3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4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