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省政协咨政协商座谈会侧记

26.07.2016  16:09

      “要进一步扶持和壮大现有牧业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带动脱贫。”“建议对县(区)、乡(镇)、村三级干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从而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突出地方特色,遵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7月21日,省政协召开咨政协商座谈会,多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基层代表,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济一堂,围绕“西部少数民族乡镇精准扶贫”这一话题,聚焦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为西部少数民族乡镇脱贫致富建言献策,会场气氛热烈,思想与智慧碰撞出无数火花。

      “我省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经济相对滞后,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脱掉贫困的根?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等,我认为,‘智力扶贫’是彻底脱贫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咨政协商座谈会一开始,吕映炜委员率先提出“智力脱贫”的建议。她认为,我省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既要扶贫,更要扶智。“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生产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村级组织带头人培训等,把外部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针对教育扶贫,翟喜林委员也提出加强培训,提升素质的建议。“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民族乡、深入到贫困户中进行培训,让贫困户学会一到两个技术,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西部少数民族乡镇经济总量小,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优……”张艳秋委员对西部少数民族乡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产业扶贫的模式,“要深入研究西部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及生态承载能力,准确确定产业定位,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乡镇脱贫的讨论还在继续。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委员们履职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委员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冀和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