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苏滨:在文字与影像间追寻

03.07.2015  10:55

距离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我市开幕,已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探寻和回望我市的电影星空,有几簇耀眼的星光,汇聚成我市电影创作的标志和节点。而缔造这几簇星光的,都是我市的本土作家。其中邱苏滨编剧的惊悚片《魅妆》,把这座城市电影文化的多维度和多元化呈现出来。

 

电影《魅妆》海报

 

 

电影《魅妆》剧照

 

 

电视剧《离婚女子驿站》剧照

 

  距离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我市开幕,已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自己和整座城市激动的心跳。

 

  探寻和回望我市的电影星空,有几簇耀眼的星光,汇聚成我市电影创作的标志和节点。而缔造这几簇星光的,都是我市的本土作家。其中邱苏滨编剧的惊悚片《魅妆》,把这座城市电影文化的多维度和多元化呈现出来。

 

  《魅妆》于2012年6月在全国院线上映,同期也在我市各影院主打,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媒体争相报道时,冠以“猜不透的《魅妆”之名。其成功之处,从“观众看过之后,无不纷纷自称落下了惊悚后遗症”(报道中用语)中可见一斑。

 

  邱苏滨是“60后”,几十年间,她成功完成了几种人生角色的顺次切换:做过8年的创编室专职编剧,从事报纸副刊编辑直至主任工作20余年,担任作协领导职务也有十多年时光。文字化作舞台上的人物,化作银幕上的剧情,化作书刊中的芬芳,化作人们心底的记忆和感动,如影随形,一路相伴。

 

  文字似一种性情,深嵌于她的生命。

 

   从舞台剧到电视剧

 

  行走在“铁质的楼梯”上

 

  “一道铁质的楼梯竖在面前,很陡,踏板很窄,踏板与踏板之间是透空的,扶手也是,走过的每一步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走到最高处仍然能看到最底下的情景;楼梯很窄,仅容一人通过,这就意味着没有人与你同行,或者说没有人可能搀扶着你……

 

  这架“铁质的楼梯”,是邱苏滨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戏剧创编室的楼梯,在一个剧场的后面。她是专业编剧,她编了几部在舞台上演出的戏之后,就有机会站在好多剧场的后台看演员们排练或正式演出,也就有机会多次看到和攀登这种楼梯。她在一篇题为《追月——我的作家之梦》的文字里,记述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首先提到楼梯。铁质楼梯,暗喻着邱苏滨这一生将要走的文学创作之路——冰冷、艰难、狭窄、曲折,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当作家是邱苏滨在小学时代就在心里生根发芽的梦想。幸运的是,她得到了父母尽可能的支持。她要借书,母亲就帮她办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她说要订杂志,父亲就拿出钱来给她订了刚刚复刊的《人民文学》。这在那个以温饱为主题的年代是非常不易的。

 

  强有力的、温暖的亲情支持一直环绕着写作之路上跋涉的邱苏滨。多年以后,她在自己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喜连成》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一刻,我尤其想念我的父亲。在我踏上文学之路的时候,父亲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每当我创作或发表一篇作品的时候,他的喜悦都是无法掩饰的。他曾一遍又一遍地用复写纸替我誊写稿子,几万字几十万字,一笔一笔地抄下来,那流畅的笔画,精致的笔体,倾注着父亲的爱心,至今想来仍令我泪眼婆娑。遗憾的是,父亲看不到《喜连成》的出版了,但我能感受到他慈爱欣慰的目光,想来心恸,心痛。”在亲人无私而又绵延不绝的情意的陪伴下,也让“情意”常常流溢笔端,让邱苏滨的作品弥散着令人不舍的情意的味道。

 

  “我喜欢看戏,小的时候只要有演出我就想办法去看。那个时候的戏主要是样板戏,各个剧种移植的,还有的拍成了电影,偶尔也有原创的。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去看,一边看一边学,所以直到今天我京剧唱得还很像那么回事。”   实际上,邱苏滨的创作是从话剧开始的,小时候的功底派上了用场。第一部剧名叫《生活的脚步》,写大学生活的,市话剧团排演后参加省创作剧目会演,荣获编剧一等奖,那年她24岁。接着,大型话剧《谁愿和我做朋友》又在省里获了大奖。几年后,她已是省内知名的剧作家了。

 

  作家梦就这样首先以剧作家的面目实现了,但邱苏滨把梦的边界继续扩展着。1987年,她根据自己的舞台剧改编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啊,中学生》,由辽宁电影制片厂拍摄并在全国播出。自此,邱苏滨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吉林电视剧创作的先行者,也当之无愧成为吉林电视剧现象的支撑者。

 

  1994年,她编剧的电视剧《雨城平常事》(上下集)在央视八频道播出。这是吉林市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拍的第一部电视剧,首开吉林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的先河,荣获东北三省电视金虎奖二等奖。

 

  此后,邱苏滨编剧或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系列剧)《离婚女子驿站》《咱老百姓》《城里城外东北人》《大爱无声》《追逐太阳的少女》《盲点》等陆续在各地投拍并播出。近些年,我市电视剧繁荣成为一种文化景象,呈现枝繁叶茂之势,清点她丰厚的作品“仓储”,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早在1990年,邱苏滨就从戏剧创编室调入江城日报社,告别了舞台剧创作。视野中的“铁质的楼梯”不见了,但心中的楼梯还在召唤着她。从专业编剧到副刊编辑,意味着从一个熟悉的舞台到一个陌生的舞台,熟人们都很愕然,然而她愿意从零做起,只为了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圆自己的作家梦。事实证明,这一步,她没走错。她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她在铁质的楼梯上向上迈出的一步,也因此实现了她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的成熟和跃升。

 

   从小屏幕到大银幕

 

  不都是“惊悚的魅妆

 

  在担任惊悚电影《魅妆》编剧之前,邱苏滨的电视剧创作成就已经相当斐然,因而从小屏幕到大银幕,对于邱苏滨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魅妆》应运而生。

 

  在邱苏滨看来,电影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小说按结构顺势铺陈,而电影有独特的语言,更注重画面感和现场感。“有时写着写着,会觉得身边有音乐响起……”不能不说,她在小说、电影、电视剧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来自一种天分。

 

  《魅妆》改编自连谏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改编后的电影剧情跌宕,悬念不断。就像电影宣传方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将悬疑延伸到最后一刻的电影,不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你不会知道真相。甚至到了最后一刻,真相仍在远处等你。

 

  擅长电视剧情节的设计和铺排,在改编惊悚电影时,竟也将惊悚写到了极致。邱苏滨的改编,让原著作者连谏都惊叹不已。他在看了样片后说:“影片的结局已完全不是小说的走向,全片长99分52秒,直到97分08秒的时候,我仍然猜不到结局……98分14秒的时候,在银幕即将转黑上字幕的前一个瞬间,我又一次心跳加快!而且这一次跳得比前面任何一次都更加毛骨悚然!

 

  多年以前,邱苏滨创作过一部电影剧本,名为《野渡》。“这是我用心来写的一个电影,表现时代变革中的城乡观念冲突,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这个本子差一点就搬上银屏了,现在想来还有遗憾。”此后,她改编过萧红的《生死场》,同上一部一样广受业界好评,也同上一部一样中途搁浅。

 

   从年轻作家到作协主席

 

  讲述“光阴的故事

 

  邱苏滨是文字上的“超能力者”。在30年的笔耕生涯中,她创作的体裁涉猎小说,散文,话剧、舞台剧、电视剧的剧本,电视专题片的脚本,报告文学等,在全国及省级报刊发表近200万字。而参与全市多项重大文化活动时撰写的解说词和编著的文化丛书,尚未算在其中。她就像一个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统帅”,文字按照她的意愿排兵布阵,表情达意,纵横捭阖。

 

  她早年的舞台剧创作曾经是吉林省剧坛的一道风景,而她的短篇小说创作和散文写作曾在吉林省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吉林省中青年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从30年前发表在《作家》上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地下河》,到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2万字鸿篇巨制《喜连成》,邱苏滨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女作者,一跃成为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吉林市作协主席。《喜连成》所承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再现。邱苏滨通过“再造京剧之父”、吉林巨商牛子厚这个人物昭示一种精神的时候,也展现了自己的一种生活内容和生命的姿态。“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喜连成》出版后,被专家赞誉为吉林省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奠定了她在吉林省文坛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突出地位,亦使她成为吉林市长篇小说创作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眼下邱苏滨正在创作另一部长篇小说《福地》。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以吉林打牲乌拉衙门为主线,呈现吉林民风民情,满族生活场景十分独特。这预示着她将站在更高一层的“铁质楼梯”上审视楼梯下的风景,审视这个世界。或许,她将不仅用文字,还将继续用电影来表达“乡土情怀”。

 

   从物质生活到生命质感

 

  追逐“街头的太阳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天下午,已是省内知名剧作家的邱苏滨刚刚二十多岁,她偶遇了“街头的太阳”。 题目同叫《街头的太阳》的一篇散文和一部中篇小说相继诞生。“显然我对这种意象的东西很感兴趣。

 

  “我天然的感悟力成就了我的作家梦,同时也造就了我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品性。由此我总是把自己搞得很累,鲜有轻松的时候,很少有人看过我大笑。这是性格,也是心态。”邱苏滨把自己认识得很准确,也很深刻。

 

  所以,当看着那悬挂在大街尽头的太阳时,邱苏滨陡然生出许多的感慨。“街头的太阳”这个意象早早赋予她人生的哲思与启示,她开始渴望一种自然而又超脱的生活:“亘古不变的太阳悠悠然悬在江的上游或者老街的尽头或者宇宙任何一处,由此我想到了,人之于人生不也该是悠悠然又坦坦然嘛?!

 

  其实邱苏滨曾被全民经商的大潮诱惑过,因为组织上“下派”而有过一段“下海”生涯,摇身一变,从报社编辑变成服装厂的厂长助理。但她实在无法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商海的拼搏,偶尔清静下来,她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她热爱的文学创作,而当她意识到眼下这种身不由己“很可能就是自己将来的生活”时,立即做出了“撤出”的决定。此后的她如同街头的太阳,遵循着自己的意愿按照选定的生命轨迹一路坚定地走下去,“不再被渴望另类生活的冲动蛊惑”……最终,邱苏滨自己设计出了未来常态的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一颗比较纯净的心,安安静静地写作,甜蜜而又酸涩地体验着一个作家的生活……

 

  “小说的写作曾是我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宣泄,但曾经流行的快餐文化和肢体的写作,将这种纯文学的市场挤兑得只剩立锥之地,我不算强壮的体格还无力去抢占一席之地,我便暂时搁笔。”而重新拾笔,是因为她把创作指向锁定为厚重的《喜连成》。“庆幸的是,我没有被虚名困扰住,没有被俗世的纷争淹没,没有被利禄所诱惑,我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一路走来。

 

  无论是成果,还是奖励;无论是业绩,还是荣誉,邱苏滨留下来的作品都足够厚重、沉实。于她个人而言,文学人生因之得以丰盈、圆满;于我们这座城市而言,她的存在以及她对生命质感的追寻,有力地助推了本土文学和影视艺术实力的提升,并且不断增添着本土文化品牌的亮丽色彩。(陈明威)

 

   邱苏滨简介

 

  生于蛟河,长在延边,定居吉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作家协会主席,曾荣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两次荣获吉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松花湖文艺奖荣誉奖;两次被吉林市政府授予“优秀青年科学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并荣获吉林市劳动模范称号。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