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经济规律 提高供给体系的效率
12.04.2016 11:56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改革源于压力。当下中国经济,包括制造业、人口红利、消费等在内的传统引擎都遇瓶颈期,正使国民经济承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条件下,重视供给还是需求,并没有固定的准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实际来看,以往过度强调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长期“扩大内需”策略,虽然令需求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快,质量不高,还造成了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需求难以被重视等,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同时,不少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产品充斥市场,对经济调整与提振的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水平。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质就是遵循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必须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相适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由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向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发展,且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转变时,并不是低层次需要全部得到满足之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供给也会影响需求,由于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差距较大,各地区消费结构演进的阶段也不同,在总体把握消费发展阶段的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需求层次,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相应的消费条件。党和国家制定了精准扶贫战略,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医疗、教育等欠账较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积极促进供给侧改革是高度重视遵循供求规律,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莱易斯强调“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可见供给侧的问题源自生产,无论总量、结构还是质量存在的问题,都是由生产造成的。我国主要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如第三产业中的金融、证券、房地产、酒店、餐饮、浴足休闲等行业发展过快,存在过剩和恶性竞争;而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类公共产品和戏院、剧院等高档次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总量的比例仍很低,不能满足社会对其巨大的需求,不能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的消费结构,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全社会70%以上的公共产品仍依靠政府供给,而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是必然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的社会公共需求。因此,要改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才能改善供给结构的不足,带动需求消费。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首先,第一产业中农业发展基础依旧薄弱,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约束,使农业竞争力无法提升;另一方面,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进口量持续增加,对农产品安全供应构成巨大威胁。其次,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严重,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例如煤炭、钢铁、石化、建材和有色五大产业,盈利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2.8%,可见传统动力正在减弱,倒逼着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最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比例为:9.2∶42.7∶48.1,而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是73.4,可见,我国第三产业水平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仍然以生活服务业和流通性服务业等传统领域为主导,社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进一步使供给结构不合理。
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的三大着力点
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是系统工程,尤其要抓住三大着力点。
第一,加快法治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运用竞争机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打破企业所有制等方面的界限,让生产者充分展开竞争,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只有把质量放在首位,才可能赢得发展的机会。加强经济质量法制建设,运用法治力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厉打击,保证经济增长质量,杜绝“以政代法”“以情代法”“以钱代法”的现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以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调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运用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要开发中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近年来,“中国大妈海外抢购热”的新闻屡见不鲜,我国中老年存在大量的购买力,而在国内没有相应的商品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纷纷流至国外。因此,关键在于要有适合他们需要的供给。此外,当前的网购以中青年消费者为主,而不能熟练上网且不能对安全网购网站识别的老年消费者会更多依赖电视、报纸等传统传播方式接受新事物,要做好传统媒体的宣传,让老年人更快接受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保障健康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质量好的高科技产品会有大量的忠实消费者。因此,生产者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提前发现消费者强烈的消费欲望并及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支付能力和欲望的产品。
第三,完善商品供给渠道。从我国实际来看,改善供给不可忽视流通方式的重要性。市场上许多的供求失衡,未必是真实的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供需流通渠道的不顺畅。农田里的果蔬多得没法销售出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超对接”“农电对接”有限,渠道不畅和平台稀疏,导致靠天吃饭的农业,仍未摆脱“弱质”的身份。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销售方式打开流通渠道,通过实体店、电视、网络、报纸、广告等销售方式,加大宣传流通方式,不断完善直销和间接销售渠道,扩展市场,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产成品变成存货沉淀的顽疾,减少库存占压资金,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一些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速度都达到20~30次,而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仅为跨国公司的十分之一,隐形经济损失巨大。还必须对提供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商品的生产者进行严厉打击,才能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保证安全高效的市场秩序,为消费者购物和接受服务提供保障。(黄铁苗,作者系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12.04.2016 11:56
省人社厅召开2023年年中务虚会
8月3日,省人社厅召开2023年年中务虚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人社先进典型宣讲团走进吉林市
为不断加强系统行风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景俊海胡玉亭会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组
8月2日,省委书记景俊海,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