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美食王争霸赛" 五十道菜挨个尝12道赢大奖

14.12.2014  08:20

评委品尝过的菜,都被观众分而食之。手拿相机的女士说:“等我拍完再尝”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孙立国 吴廷 摄

第一名 花摆乡情

第二名 红烧鲤鱼

第三名 粉丝蒸扇贝

厨房内专注的选手

火麒麟变出的红烧肉

    

   厨房里,锅碗瓢盆齐奏,忙得热火朝天;大厅里,酸甜苦辣齐上,吃得意犹未尽!

  昨天,长春龙祥盛宴婚宴广场里,我们举办的长春首届“社区美食王争霸赛”热闹开赛!来自50个家庭的百位参赛选手,做出了一道道美味,不但抓住了评委的胃,也勾出了观众们的“馋虫”。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近300人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比赛进行到13时,12道色、香、味、形俱全的“私房菜”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为活动的主办方,新文化报社采访中心副主任刘昕说,“通过这一次比赛,我们挖掘出了生活中的美食家!”吉林省餐饮行业委员会会长李军给了这次比赛一个超级高的评价:“这是一次以‘弘扬饮食文化,推动厨艺交流,倡导绿色健康餐饮’为宗旨的大赛,展现了饮食在家庭中的魅力!

  昨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现场还多了一个环节,大家一起缅怀遇难同胞,同时号召大家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厨房做菜做出一串故事

  好多人只看到了最后呈现的作品,却不知道厨房里的故事。其实在这里,精彩的故事不断,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手忙脚乱,不过个个都是满脸欢喜,大家说,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

表演:甩丝香蕉甩出专业水准

  参赛选手中藏龙卧虎,就连帮忙的厨师都吃惊地问:“你们是不是专业的?

  被问的是4号选手,李宏利、李红星兄弟俩。他们做的是甩丝香蕉,用大师傅们的话说,“这个考验功夫!

  那边,李宏利用鳕鱼糊裹住香蕉,下油锅,一个个浅黄色的圆球儿在油锅里上下浮动,甚是好看。待圆球膨胀,全部浮起来,他迅速地捞出,沥油,随后将虾片放入锅内开炸。李红星小心翼翼把一个摆盘造型龙放在托盘上,把后厨的姑娘小伙儿都招了过来,“太好看了。

  灶上糖浆已好,李红星开始甩丝。必须在30秒内将需要的糖浆甩成一根根细丝,时间一过,糖浆就会凝住;但要是火候不到,甩出的糖丝挂不住,会直接掉在地上。三个盘子,每隔30厘米放一个,李红星一根筷子拽出糖丝,手一扬,细细的糖丝落入一个个盘子内。糖丝抽完,两手做轴,将糖丝卷成一个团,放在香蕉雪球上。金龙脚下则放了五颜六色的虾片,“甩丝金龙”制作完毕。

哄抢”:一屉包子就剩仨

  后厨有一组特别的选手,一群年过五旬的读者,全是做面食。面食间里,四个菜板叮当作响,韭菜馅、芹菜馅、香菇馅,四下飘香。

  孙晶是现场报名参加的,说要用饺子征服大伙儿的胃。半盆馅,包了60多个饺子,一大盘一小盘。大盘端上去,没等拍照就被大伙儿抢光了,边吃边喊好。

  这边聊着正欢,忽然听到赵瑞喊:“我的包子呢?”她包了满满一大屉的小包子,一开锅就被大伙儿盯上了,一个个全用小盘子运出去,分给了满场的观众。还没有拿去评选,就剩了仨!吃了包子的观众来安慰她:“你的包子最好吃!

围观:一口锅一万多块

  张鹤的南瓜浓汤很特别,最特别的是包装齐整的设备,尤其是那口锅,很多人都好奇地围过来。她一边忙一边说,“这锅被称为移动厨房,有菜谱就能做。”放料、按键,看得大家眼花缭乱,“那得多少钱啊?”“德国进口,一万多块。”让大家听了直咂舌,“给我留一碗,这汤一定得喝!

尴尬:面条做一回坨一回

  胡继红老人一直在忙,比赛没开始她就进了后厨,“我做山西焖面,面条是我做的手擀面,现在有点儿坨了,能不能再做点儿面条?

  厨师长姜苏洋赶紧带她去了面食区,忙了好一阵儿,大娘笑着出来了,“搞定!”没一会儿,原本排在第六组的她,跟着第三组选手又来了,“不行了,新切的面条也要坨了。”端上来一看,面条有断的,有的粘在了一起。帮厨的厨师说:“大娘要不您再切一份吧。”她一边摆弄着面条一边说:“不用了,重在参与。”豆角、肉片上锅开炒,她说,只能靠味道提提分数了。

现场品菜品出一首好诗

评委品:吃到最后有点儿撑

  除了参赛的选手忙,台下评委也很忙。评委一共有6位,专业评委是来自吉林省餐饮行业专业委员会的常子龙、狄迪、刘国丰,还有三位大众评委,来自长春燃气的陈思奇、国际魔法艺术团的团长赵亮、新文化报社社区新闻部主任助理郑丽颖。

  50道菜超级丰盛,有鸡、有鱼、有面、有汤。6位评委每一道菜都要品尝,光是碗碟就换过四五套,50道菜一一尝过,都觉得有点儿“”。

观众品:意犹未尽还作诗

  评委们吃得过瘾,观众们也不甘心光饱眼福。这边评委评完,菜一摆上展区,大家就“分而食之”,每道菜都一点儿不剩!

  此情此景,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卢利东诗兴盎然,在现场创作了一首名为《平平安安过大年》的诗:社区美食赛空前,参赛选手比八仙。洋洋菜品不一般,营养美食君品鉴。旺火烹出菜味鲜,用火安全做宣传,百姓安危无小事,平平安安过新年。

  卢利东说:“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接地气,尤其是现场讲解燃气安全知识,让我们大家受益匪浅。

虚心学习学到一份安全

学厨艺:厨房看做菜 寻家乡味道

  厨房里热火朝天做着美食,有一位白发大娘一直站在一边仔细看。工作人员担心她滑倒,把她劝了出去,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进来了。她姓文,今年79岁,一早跟女儿坐公交车来的,“我做饭总是一个味儿,这回有机会好好学学。

  老人的老家在贵阳,1961年就来了长春。在老家时,没来得及把家乡的味道牢牢记在脑海里,这些年乡音未改,只是总也找不到家乡味儿。“我记得小时候吃过一种豆腐丸子,味道记得最清楚。”她一边说一边摇头,“只是离开家太早了,记不得怎么做的。”平常在家做的菜,既不是贵阳味儿,也不是东北味儿,她想在这次比赛上好好学学。

学燃气知识:答案背得滚瓜烂熟

  通过做美食学习燃气知识,是这次大赛的另一个目的。长春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客服中心的任畅在现场和观众互动,问题都是这几天登在报纸上的燃气知识小问答。台上问题一抛出,台下的手都举得高高的,答题者超级给力,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根本难不住!

获奖作品 各有绝活

  经过6位评委的细心点评,从50道菜品中精选出了12道“私房菜”,这12道菜,过后会制成日历。下面让它们一一亮相,听听各家的故事。

1

花摆乡情

制作人:严冬花 朱梓祺 张淼

   严冬花在南航做航空餐,干这行已经20年了。用蔬菜和各种肉片,拼出有意境的花摆,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而用面包粉和面做造型再烘烤出摆盘造型,则完全是一种记事方式。“这个粮仓出现在我小时候的场景中,这么多年也忘不了。”她一边往花摆上刷油一边说。她的作品,让整个后厨都沸腾了,甭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参赛选手都奔走相告:“快去看啊,那边有一个大菜,太壮观了!

2

红烧鲤鱼

制作人:李秀环

   “今天最让我不适应的就是厨房里的火太旺,但让我成功的也是因为这火旺。”靠一道红烧鲤鱼获得二等奖的62岁老人李秀环说,孩子爱吃鱼,结婚以后还常说想吃她做的红烧鲤鱼。只是直到现在,她也觉着自己做得不够好,尤其是在过油这个环节。

  在比赛前一天,她还特意上网看了一天如何做这道菜的视频。让她有些意外的是,灶台点上火后,“嘭、嘭“地往上蹿,火焰特别旺,和家里的燃气有很大差别。可是当她把鱼放进锅内过油时,却让她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色香味很快就出来了,也让她做出了自己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道红烧鲤鱼。

3

粉丝蒸扇贝

制作人:张洋

   28岁的张洋在丈夫的配合下,没用上20分钟,就做出了一道粉丝蒸扇贝。

  “做饭都是妈妈的事,我是真不敢相信会得三等奖啊。”张洋兴奋地说,半年前丈夫说想吃粉丝蒸扇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她就上网看菜谱学,然后尝试着去做,到现在为止,她一共做了5次,一次比一次好。

  她比别人做的好在哪儿?张洋得意地说,就是在炒蒜蓉这个环节,因为通过几次尝试,她已经掌握了“刚刚好”的火候和油温,这才使得蒜蓉的颜色和香味也是“刚刚好”。

■九个“”优秀

  最具风味奖:海参豆腐

   制作人:柏春华

   柏春华是跟着姐姐和小区邻居组团来的,她最拿手的是海参豆腐,不过里面没有海参,只有虾皮。把虾皮切碎,豆腐捏碎,两样搅拌在一起,再烧油,豆腐放在刀面,筷子轻推到刀边,出一个弧度,滑入油锅,就像一条海参的形状,“油温掌握得好,豆腐容易入味儿,好吃。”柏春华笑着说。

  最具刀工奖:小鸡炖蘑菇

   制作人:苏丁燕

   苏丁燕和丈夫一进后厨,直奔那只鸡而去,提起来就奔菜墩,“老公,这活儿交给你了。”她的丈夫拎着鸡放在菜墩上,几刀下去,鸡身卸成几块,然后沿着鸡胸纵向剖开,留下半只,剩下的几下收拾进袋子里,递给苏丁燕,“送回食材区,这些足够了。”她去送食材,他继续斩鸡,不知是菜刀太快,还是他刀法太准,半个鸡身和一个鸡腿,只见手起刀落,大小分块,三两分钟工夫,齐活儿!

  最具温情奖:红烧排骨

   制作人:张会梅

   在后厨,红烧排骨刚出锅,一旁做辅助工作的厨师竖起了大拇指,“这排骨做的,有一股家的味道,非常好,肯定能获奖。”果不其然,红烧排骨一出场,就打动了大家。吃过后,评委们都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道菜,还有种温馨真挚的感情,令人感到丝丝温暖。

  最具人气奖:清蒸鳜鱼

   制作人:王晓京

   比赛还没有开始,王晓京已经提前来到后厨与厨师交流,为参赛做准备。

  端着自己的菜品,送到评委手中后,一直自信满满的王晓京也有些紧张。其实,这道清蒸鳜鱼深受评委喜爱,也得到观众好评,不少人因为没有品尝到都觉得非常遗憾,最终获得最具人气奖也是众望所归。

  最具营养奖:香酥茄子

   制作人:孔宪义

   孔宪义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今年79岁。他说:“结婚前我啥都不会做,老伴是老师,工作忙,做饭就成了我的活。”这一做,就是50多年,他也练就了一身的本领,锅包肉、熘肉段、烧茄子……都是他比较拿手的,他这次选了香酥茄子,也是有自己的深意。他说:“这道菜主要用的是茄子、尖椒,材料常见,也不油腻,又有营养,很适合大家的口味。

  最具造型奖:熘腰花

   制作人:宋净丽

   熘腰花也是非常考验厨艺的一道菜,选手宋净丽的这道菜,不仅让人觉得刀功不错,也看出摆盘上的功夫。这盘菜一端上来,观众李女士说:“一卷一卷的,这是鱿鱼吗?”腰花不仅形状规则,外观也油润光亮,再配上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尖椒、白色的圆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具味道奖:炒年糕

   制作人:姜松

   姜松这道炒年糕,有着一股浓浓的韩式风味,也受到大家的好评。土豆、香肠、西葫芦、胡萝卜、年糕、番茄酱、韩国辣酱……所用食材种类很多,年糕酱料饱满、咬劲十足但不硬,口感很好,甜甜辣辣的,也没有油,再搭配上青菜,吃起来口感层次丰富,最终也是众望所归,获得了最具味道奖。

  最具创意奖:火火红烧肉

   制作人:火麒麟

   火麒麟作为现场主持人,看着别人做菜,也按捺不住露了一手。不过,他什么食材都没带,只拿了一个带盖子的小铁锅,锅里空空的。别人用食用油,他的油很特别,放进锅里一点,着了!锅盖一盖,他在空中抓了抓,再一揭开,一盘冒着热气的红烧肉出锅了!

  评委、观众都看着吃惊,这菜的出场真有创意。一下场,一位老奶奶还来翻看火麒麟的衣服袖,左瞧右瞧,“你把菜藏哪儿了呢?

  最具色彩奖:土豆丝饼

   制作人:张静娴

   今年69岁的张静娴,对土豆丝饼这道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她说,过去家境困难,根本就吃不上肉,唯一不缺的就是土豆。所以,为了让家人吃得好一点儿,她经常整两三个土豆,切成丝和半碗面一和,再弄上油一煎,就做成了土豆丝饼。让她非常欣慰的,是家里人都觉着她做的这个土豆丝饼好吃,还能吃饱。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她也经常做这道菜。黄黄的饼,红色的胡萝卜点缀其中,包成一个个小卷,非常漂亮。

  “虽然做这个菜很是得心应手,但我从来都没对外展示过。”张静娴说,没想到竟然得了奖,这让她感到很暖心。

  特别提醒:如果您想了解场上更多的美味,请您关注我们的生活圈微信平台,订阅账号:xwhbshq。

  本报记者 冯艳 金凯 李志刚 迟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