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10月10日,在2017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吉林省通化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通化市在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上台授牌
“城中烟树绿波漫 几万楼台树影间”,被层峦叠嶂的绿色环抱,被草木如织的植物点缀,这座集历史之韵、汇文化之魂、融山水之秀的国家级森林城正在吉林省东南部崛起。
飘渺神秘的罗通山
缘起构筑森林城市蓝图
2014年6月,通化市政府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化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森林城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将“创森”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及市政府对有关部门的绩效考评,成立市创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具体负责。“三年创建期任务两年完成”,这是通化为“创森”工作定下的时间表。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梦想成为现实。创建森林城活动,在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开展创建森林城以来,通化市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近60亿元,全市共新增造林面积25404.78公顷,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63% ,完成中幼林抚育10493.97公顷,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同“创森”前2014年的数据对比,通化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从创建初期的35.03%增加到40.58%,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从7959万立方米增加到8382.75万立方米,村屯绿化率由32.78提高至33.4%,水岸绿化绿化率由81.99%提高到85%,上述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
通化市以“一心、两片、三水、多核、百点”构建起城市森林框架,重点实施了城区绿色空间、绿色宜居乡村、水源涵养林、通道绿化提升、水岸绿化、湿地保护、森林提质健康、宜林地造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9大建设工程,形成了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嵌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通化市区一角
一心 绿色空间大美格局
“一心”即以通化城市核心区为主要空间范围,大力开展城区绿色福利空间建设工程。
通化市在主城区建设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森林单位、森林小区、绿荫停车场和城市广场绿地,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和环城森林绿化工程。主城区新增各类绿地面积298.65公顷、改建42.6公顷,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32平方米,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25.58% 。
通化市城市核心区,已形成以滨江景观带为轴心、以街路为骨架、以广场游园为节点、以周山防护林为屏障,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大美格局,一批森林城市绿化精品在通化市一一呈现。
城市绿道的亮点工程是通化市建设大街和北出口。建设大街道路中央为宽5米绿化带,道路绿化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树木栽植以对称的几何形状排列,表现出富有节奏感的现代城市韵律。
滨江公园和忆江园,伴随着浑江日夜奔流的步伐,将这条城市的主轴线描画上绿色的脉动。玉皇山公园山峦俊秀、山幽林茂。森林单位绿化精品为东宝集团、万通药业、江南小学等,森林小区精品有弘康丽城、中盛波尔多小镇等。
林木葱郁、四季花开、滨水相依、绿色镶嵌、绿带环绕、绿廊相连,今日的通化主城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城市与森林水乳交融。
两片 森林农田增添新绿
“两片”即建设鸭绿江流域山区森林生态片区和松花江流域丘陵农田生态片区。
通化市地处山区,并不缺林少绿,但绿色一直是通化市永恒的追求。可造林地并不多,通化市就致力于提高森林单元的生态品质,大力开展清收林地还林、中幼林抚育和农村村屯绿化,不断提升城市森林综合功能,使得群山叠翠、森林浩瀚的景色,在这里寻常可见。
实施林地清收还林工程。通化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毁林开垦、侵占蚕食、采伐后未及时更新的林地全部清收还林。创森期间,通化市共完成清收还林7149.41公顷。
开展森林提质与健康工程,从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出发,通化市所有抚育中幼林,全部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全市共完成中幼林抚育10493.97公顷。
开展绿色宜居乡村建设工程。采用广场、小游园等形式,增加村庄绿量、拓展农村居民日常休闲空间。全市新增乡村公共游园面积32.08公顷,新建村庄围村林61.74公顷。充分利用农民家的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结合发展庭院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新建乡村庭院林176.72公顷。通化市村屯林木绿化总面积达到3311.0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3.4% 。春阴垂野、花繁叶茂、柳绿桃红,通化市形成村在林中、家在绿中、户在花中的新农村绿化格局。
鸭绿江畔万亩油菜花、金江花海、芝樱花海等新建的乡村景点,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地标。通化县全县310个可绿化村屯全部实施了绿化美化,赶马河等5个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三水 河流湿地凝碧流翠
“三水”即加强鸭绿江、浑江、辉发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生态景观廊道。
建设水岸绿化提升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通化市采取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确保可绿化河岸沿线林地两岸无大于20米的林带缺口,林木保存率达到84.3%以上。对饮用水水源汇水区实行重点封育保护,促进植被修复。创森以来,通化市重点对浑江、鸭绿江等19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进行绿化提升,特别是加大了生态脆弱区河流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地段的绿化和管护力度。全市新增河道绿化里程55.8公里,水岸绿化率达到85%,比创森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启动了湿地保护工程。全市开展了蝲蛄河退耕还湿、辉发河湿地公园、哈泥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多个湿地项目建设,共恢复湿地2791亩,有效促进和改善了项目区生态脆弱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状况。
多核 森林公园星罗棋布
“多核”即加强全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区建设。
通化市的崇山峻岭间,分布着辉南龙湾、通化白鸡峰、集安五女峰、通化石湖和柳河三仙夹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吉林哈泥、集安、龙湾、石湖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河罗通山、辉南大椅山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集安霸王潮、通化蝲蛄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分布着全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龙湾口湖群和全国最大的火山溶洞--云霞洞等诸多国家级风景名胜。
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集森林风光、湿地风光、火山地貌风光于一体。山崖陡峭、松涛阵阵,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倒映在一碧如洗的湖水中,野生杜鹃开遍湖岸山崖。
以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游为主线,与高句丽文化古迹、鸭绿江畔休闲养生度假游、中朝两大界湖云峰水库、老虎哨水库和绿江源度假区一起,构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边境山水风光走廊,打造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人文古迹游、边境风情游的热潮。
通化市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自2015年开展创森以来,全市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共接待游客1916.73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实现277.3亿元。
百点 产业文化比翼齐飞
“百点”即构建百个以集镇、特色产业聚集地、生态休闲营地等为中心辐射点的特色林业产业经济基地。
通化市建立起了森林城市生态产业体系,已形成以果林培育、中草药种植、苗木花卉培植、林特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全市新建林果加工基地7个、果品交易市场10个,特色果林培植面积3498.27公顷,建设林下养殖基地30205公顷、林菌基地556公顷、林药基地6652.4公顷。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实现272.01亿元,比2014年增长19.93%,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通化市重视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了生态文化建设、森林文化科普建设、生态文化嘉年华、市树市花评选以及“森林通化,全民参与”等5大工程;建成了野生动物展馆,鸟类科普展馆、城市公园生态科普长廊等科系列科普宣教场所,举办了全国首家个人出资的野生动植物科普展;在全市组织了“生态知识进校园”、“一张明白纸进万家”、“保卫母亲河行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活动;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15个,义务植树799.68余万株,尽责率达到93.7%以上;确定了市树为枫树、市花为马兰,在全市推广应用;开展了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全市建档古树16342株得到全面保护。公众的绿色理念日益彰显,使得通化市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连续6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地级市。
森林城建设,让通化市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6年的《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显示,通化市的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就达829.72亿元。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和净化大气环境等功能,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影响力。
通化市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成为最广泛的民生福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创森成果惠及民众,林业产业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涉林人均收入达到460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2.9% 。
森林承载着绿色,绿色孕育着梦想。通化市不断提升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力度。城中林荫气爽、村屯绿树相映、河湖鸟欢鱼跃、山区五彩纷呈,一个绿色、生态、和谐、文明的森林之城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魏静 赵冷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