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进入抗战季 张笑天:有的抗战剧应被唾弃

11.08.2015  10:02

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一系列抗日题材电视剧陆续走进观众的视野。专家认为,历史不能被搞笑演绎或戏说,而应正视国殇,通过荧屏展现中华儿女的英勇抗战精神。

 

荧屏刮起“抗战风

 

东北抗日联军》《黄河在咆哮》《太行山上》……今年以来,电视荧屏陆续出现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尤其进入8月,几大卫视刮起了“抗战风”。对此,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一直颇受关注,像电影《平原游击队》《张学良》、电视剧《北平无战事》《雪豹》等都从不同角度透视和反思了抗战历史,传达出对和平和正义的呼唤。

 

尊重历史、立意正确、制作精良的抗战作品,才能真正立得住。”电影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傅红星表示,抗战影视剧最重要的是要客观、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展现和反思。“强大的国家需要公民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性,否则会变成软骨头。

 

据统计,中国有3亿左右的电视受众群体。而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一直在大众文化需求中处于“刚需”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的50%以上。

 

良莠不齐

 

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影视剧,虽然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在各大卫视也盘踞收视前列,却在观众和业内两个维度受到质疑。一些“叫座不叫好”的抗日“神剧”横空出世,甚至呈现批量生产的情况。一位职业“鬼子”演员吐槽曾“一天内在不同剧组被打死8次”。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榴弹打飞机……一些抗日剧中因离奇的故事情节而被冠以“神剧”的称号。有的电视剧曾创下日网络点播高达5000万次的成绩,销售量更是超过了十亿元人民币。然而剧中一些“雷人”的桥段也让该剧难逃“神剧”的命运。

 

曾拍摄《七七事变》《开国大典》等影片的著名导演李前宽指出,目前有一部分电影人单纯为了迎合观众视野和号召票房,不惜在影片中加入媚俗元素,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例外。“有些把武侠片的手法用在了严肃的抗日战争、民族危难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坦言,很多抗日剧实则只是借用抗战的壳,实际内容与刑侦、涉案、武侠剧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故意增加情色、暴力内容,以求宣传卖点和高收视率。

 

抗战作品应守住底线

 

吉林省文联名誉主席张笑天认为,有的抗战“神剧”打着民族正义旗号却把严肃题材娱乐化、妖魔化、儿戏化,失掉了一场战争的警示作用的作品,应当被唾弃。“一些剧里有着明显的差错,像日本人穿的军装、佩戴的领章都与历史不符。

 

抗战剧的底线应该在哪里?收视率和高品质如何两全?职业编剧韩静表示,很多编剧清楚地意识到,抗日剧不能只看重花拳绣腿、动作精彩,而更应有历史根据,表达宏大严肃的主题。

 

抗战作品不是糊弄小孩图热闹,需要承载战争背后的民族与历史。”李前宽说。

 

傅红星表示,影视剧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销产品,而是真正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打磨的。“如果仅为追求片面传播效果,以戏说、搞笑的方式演绎历史,是一种不健康的娱乐。以消解真实的方式表达历史,会使年青一代‘缺钙’,影响国家、民族走向强大。

 

抗战影视剧不能沦为注意力经济学,也不可为了片面经济效益搏眼球、搏出位,要时刻牢记底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表示。

 

相关部门应适当进行宏观调控,推出一些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并对其扶持。不能让创作、播放主流价值观影视剧的单位和影院吃亏。”赵葆华说。

 

2018年吉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省博物院举办
  2018年吉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文化厅
省文化厅召开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5月16日,省文化厅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文化厅
省文化厅传达贯彻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精神
  5月14日,省文化厅召开基层党组织书记会议,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