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新农村建设路上一马当先
几年来,辽源市始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辽源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农村美丽家园。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新农村办的有力指导下,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能力得到提高。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10.26亿元,可比价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73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累计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1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3445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6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23户、市级81户。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条件改善明显。到2015年,全市新建村村通公路4544.31公里,新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488个、农民夜校33个、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181个。有80049户农民实现了安全饮水,修建标准厕所35045个,改造围墙40.6公里,修排水沟604公里,安装路灯1226盏。
培育示范典型,带动作用得到发挥。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辽源市先后培育了东丰县驼腰村、合力村、孤山村、合兴村,东辽县朝阳村、三树村、凌镇村,龙山区苇塘村,西安区建国村等一大批典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成为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东丰县拉拉河镇福安村、南屯基镇合兴村、东丰镇太和村进入省级美丽乡村试点行列。2015年省确定美丽乡村6个。
加大整治力度,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辽源市秉承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加大了沿铁路线、公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郊区“三线一环”和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八清一禁止”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环境状况得到了切实改善。到目前,全市新建垃圾站点2837个,植树92万棵,栽花超千万株,聘用保洁人员1126名。
社会广泛关注,彰显新农村建设成效。2006年8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辽源市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2009年10月29日至30日,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暨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动员大会在辽源市召开。2015年10月15日,省人大视察组视察辽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之所以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主要是思路科学、目标明确、机制有力、特色突出。
着眼科学发展,理清工作思路
新农村建设伊始,辽源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市县乡共建、部门联动、主抓靠县、行动在村、主体农民、实惠到户的工作思路;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点面结合的建设原则;确定“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制定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用清洁能源的建设标准;实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
明确任务目标,合理规划布局
辽源市把全市518个行政村分成强村、中等村、贫困村三个档次,对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村分类规划、梯次推进。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个村,分阶段、有步骤地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示范村布局上,重点抓好以城区为中心的内环和以东丰、东辽为主体的外环和沿303国道线、沿辽长高速公路线、沿东那线、沿辽西线布局的“双环四线”建设,构筑起立体式、交叉式、全辐射、广覆盖、内外呼应、点线面结合的示范村建设格局,切实发挥典型带动效应。
立足夯实基础,抓实重点工作
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则,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厚德蛋品、东北袜业园、东丰鹏翔牧业等龙头企业产业拉动作用,借船出海;依托明乾绿色禽蛋养殖专业合作社、正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品牌效应,抱团闯市场。全力打造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高标准水田示范园、平欧榛子采摘园、紫花苜蓿种植休耕园、食用菌栽培科技园已初具规模。在产业布局上,优先在示范村摆布标准化基地、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集中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步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着力把100个示范村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把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抓住省里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优先、集中向示范村延伸,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重点向示范村倾斜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多谋划一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省里的财力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增强示范村吸纳人口、集聚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会管理的功能。目前,现有发往市区周边各乡村的客运线路72条,营运车辆109台,真正实现了让客车开到农民家门口,有效地改善了乡村百姓的出行环境。有61.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辽源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全面提升。
建设农村社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把示范村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纽带,按照“微型小城镇”的思路,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社会服务功能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用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形成,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推进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全市518个村,全部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
完善推进机制,确保责任落实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在市、县、乡分别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包保扶助体系。全市22名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和22名县(区)级领导干部,54个市直部门和31个县(区)部门,26户市级以上企业和21户县(区)企业参与了帮扶包保,并且要做到“一帮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帮扶领导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调查研究、靠前指导、解决问题,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落实。
建立督查问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情况纳入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年度岗位责任制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将具体工作分解细化为28项重点任务,分别落实到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范围、工作标准、序时进度、完成时限和具体要求,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组织部门严格督促检查,加强跟踪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业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待遇。
建立投入激励机制。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奖励补助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的镇村。对环境清理和环境改善两大类近百个项目进行了补助。2016年,东丰县开展了整县美化推进,绿化美化农村公路469公里。东辽县创新投入机制,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实施“以奖代补”,并根据形势需要,奖补范围也由过去的“8+1”变为“10+1”再到“10+X”,建设项目数量、项目资金都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