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输血”也“造血”——我省少数民族乡脱贫致富纪实

22.05.2015  18:34

      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辽阔的大地似乎望不到边际。这片土地位于向海自然保护区旁,每年春秋两季,都有鹤类迁徙停留,追逐水草。即便风光秀丽,但路边裸露的斑斑盐渍仍在提醒我们,这片土地是多么的贫瘠。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的农民们就世代耕种在这样的土地上。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莫莫格蒙古族乡被列为省、市、县扶贫攻坚工作重点乡,先后实施了扶贫重点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使莫莫格蒙古族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5年来,莫莫格蒙古族乡共争取到扶贫资金226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204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87万元、以工代赈扶贫资金875万元。这些资金既是“输血”,也是“造血”,乡里将这些资金用来开展整村推进扶贫、特色产业开发等方面,使农户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清明假期期间,我们在米太村的一间温室大棚中,找到了村民姜万一。姜万一正在忙活烤烟育苗的活计,“现在育苗,五一前后种到地里,到秋天的时候,再收上来,种烤烟要比种大地省工多了。”姜万一说:“我自己有100亩地,年产量估算有1.5万公斤,一年的纯收入大概有20万元。”他面带微笑地报出了让我们吃惊的数字。

      烤烟,正是莫莫格乡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姜万一告诉我们,过去守着盐碱地种粮食,产量低,一年到头能挣五六万元钱就算是好收成了。“几年前,乡里在我们村修了烤烟场,鼓励我们种烤烟,种烤烟从来没要过我们一分钱。”在政策的扶持和引领下,目前,莫莫格蒙古族乡烤烟合作社已发展到108户。去年,全乡烤烟近50万公斤,创产值1000多万元。

      莫莫格蒙古族乡立足资源、围绕市场、结合村情,科学确定每个村的发展产业。经过引导和服务,在每个行政村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业。乡政府根据土壤瘠薄、种植玉米投入较高、效益低等特点,决定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适合土壤特点、有生产基础、群众种植积极性较高的特色种植业。

      莫莫格蒙古族乡党委书记刘树军说:“我们这里是弱碱地、沙土地,种玉米产量低,但种花生、种谷子效益却不错。我们引进了一些企业,专门从事花生、谷子加工贸易,要通过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树立我们的品牌。”他还说:“下一步,我们打算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主打弱碱食品牌,进一步发展乡里的食品产业,给乡里的百姓创造更多创收的机会。

      同样是弱碱地,镇赉县的另一个贫困乡,哈吐气蒙古族乡却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我家有5公顷弱碱地,种玉米产量低,天气不好的时候,还经常有绝收的情况。”哈土气村村民张建告诉我们,去年,村上把他家这5公顷地划到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要把这片旱田改为水田,以前种玉米、高粱,现在要种水稻。

      “2014年改了水田,我当年的收成就挣了将近10万元。”说起好收成,张建心里乐开了花:“其实,最让人高兴的不是一年挣多少钱,而是旱田改水田后,地

      比以前好伺候了,起码不会因为天气就绝收。”

      站在改造好的水田边,哈吐气蒙古族乡乡长王刚对我们说:“这片改造田总共有65公顷,加上乡里其他的水田开发项目,乡里总共投资400多万元。中低产量的旱田改了水田,产量能翻一番,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

      近5年来,哈吐气蒙古族乡在扶贫工作中,共启动实施各类扶持发展资金3000多万元。通过各级政府的“输血”和“造血”,哈吐气蒙古族乡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1.4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6.8万吨,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5000元增加到2014年的7300元。如今,哈吐气蒙古族乡农业生产初显产业化格局,水稻种植、烤烟种植、牛羊养殖均已初步形成规模,效益提升显著,农民也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