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部署应对MERS输入性病例各项准备

02.06.2015  12:03

中国吉林网讯(记者刘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5月29日通报,广东省惠州市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患者为韩国人。此事立刻引起我省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项工作部署,做好应对输入性病例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中东呼吸综合征是2012年9月发现的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2013年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疾病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该病毒首现于沙特,继而在中东其他国家及欧洲等地区蔓延,近期韩国也报告了病例,并引起进一步传播。中东呼吸综合征与2003年肆虐的非典同属冠状病毒,其传染性不及非典,但病死率比非典高。根据目前已知的病毒学、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已具备有限的人传人能力,但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传人的能力。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分泌物或经气溶胶、飞沫传播,也有证据表明可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潜伏期2—14天,目前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急性重症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小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轻微呼吸道症状或无症状,个别病例,如免疫缺陷病例,可能有腹泻等非典型临床表现。现阶段,还没有针对这一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和疫苗。据资料显示,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在中东地区的病例接触蝙蝠、骆驼等动物传染源而感染的可能性大。有证据表明,在与病例密切接触的家人和医护人员中可以发生有限的人传人,但病毒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专家介绍,中东呼吸综合征可防可控。根据当前的疫情形势,我省进行了专项部署。我省有完善的传染性疾病的监测系统和防控体系,13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和10家网络实验室近期已进一步加强了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和检测工作。疾控部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民航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中东等国家,尤其是近期报告病例相对集中的韩国入境人员的检疫和症状监测工作。完善了相关预案及技术方案,对各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样本采集等技术环节培训,进行应急物资及检测试剂储备,进一步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并在省疾控中心网址开设了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知识专栏,做好了应对输入性病例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输入性病例,我省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开展病例的报告、隔离、实验室检测等相关工作,也完全有能力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专家提醒广大群众,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和疫苗,因此了解该病基本知识、做好预防是关键。赴中东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约旦、也门、阿曼、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等,或近期去过疫情发生国家的公众应该做到:

1、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就近到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患病期间应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他人时应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妥善弃置;打喷嚏、咳嗽或清洁鼻子后应彻底洗手。

2、在入境时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当主动将患病情况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

3、回国14天内,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当及时就医或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4、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建议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5、旅行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年龄较大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应当注意自身健康。

6、尽量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