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名片”越擦越亮——吉林大米:品牌崛起正当时

20.09.2016  21:20

      仲秋八月,松辽沃野,黑土凝香,稻染金黄。

      9月19日,嘹亮的吉林大米集结号声再次响起,33家核心企业以稻为盟,攥拳聚力,承担新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你们是品牌”,已然决定了吉林大米的品牌高度。

      吉林大米的魅力何在?凝聚力何在?

      “五个一工程”统领 树品牌大旗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农业的嘱托,落实到粮食部门则是豆米牌怎么出、怎么打。

      去年,省粮食局制订了到2020年的大米品牌建设五年规划,核心是打造吉林大米的“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吉林大米;打造一个产业联盟,省内大联盟带动区域小联盟;构建一个网络平台,吉林大米网;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提供标准质量保障;建设一个销售渠道,直营店加商超专柜销售模式。

      “代表吉林省东、中、西部稻米不同特点的企业,共举‘吉林大米’一面大旗,共组一个联盟。全省成立大联盟,各地区成立区域品牌下的小联盟,共同抱团出击。目前吉林大米每年的外销量在40亿斤左右,对于全国市场来说这个量不算很大,完全有理由做成一个统一的品牌。”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

      作为吉林大米“五个一工程”的核心内容,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的成立,同时发布的4类优质吉林大米品种的企业标准,再次为《吉林大米品牌建设规划(2016-2020)》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将开创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新局面。

      吉林全省有900多个大米品牌,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整合资源,用区域品牌整合企业品牌,再用“吉林大米”这块大牌子,整合区域品牌。通过集中宣传推介吉林大米,形成品牌拉动力,用品牌收益撬动水稻产业发展。

      目前,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已经由原来的7家发起单位,扩展到省内27家主打中高端、绿色、有机大米的企业。东、中、西部的核心企业又组建了各自区域小联盟。“销售渠道建设是‘五个一工程’的重中之重,过去吉林的大米发到南方市场,有些经销商会掺兑些品质低的大米拿出去销售,消费者的负面反馈都会加到吉林大米身上。因而我们现在引导、扶持联盟企业构建直营销售渠道,既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又减少中间环节,把节省的费用用在品牌建设上。”谈到吉林大米品牌渠道建设的初衷,韩福春表示。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调研时,朝鲜族小伙子金君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一年之后,金君和叔叔金淳哲共同创办的淳哲有机大米合作社,叫响了自己的大米品牌--“吗西达”。

      今年,淳哲有机大米合作社每年大米销量约2000吨,平均售价在24元/公斤,最高售价达到40元/公斤。在柳河,柳俐粮食有限公司的“大米姐”,已经成为富硒米市场的领军品牌。

      这样的成绩,在吉林大米的“业绩榜”上,比比皆是。2015年,吉林省中高端大米销售11亿斤,带来了近40亿元的收入。而根据吉林大米品牌建设5年规划,高端大米销售将逐步超过20亿斤。

      层层把控品质 为品牌筑基

      “好吃、营养、更安全”是吉林大米的宣传语,其中凝练着吉林大米的品牌内涵。

      好吃,有历代皇家贡米来背书,好吃在于味值,外观、黏性、硬度、味觉和气味独一无二;营养,则需要科学检测为依据,诸如蛋白质、微量元素含量借以权威数据说话;更安全,则切中了高端消费群体、普通消费者共同的价值观。

      把控和强化吉林大米品牌内涵,严格确保质量安全,是吉林大米品牌崛起的又一良方。

      目前,吉林省已经建立稻谷来源可查明、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大米质量可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可靠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提升企业产品的信誉度,进而全面提高吉林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大米企业从耕地检测、种子选育、投入品监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全产业链进行管控,全方面确保吉林大米“好吃、营养、更安全”,意在推进吉林大米品牌含金量的提升。

      “在做大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质量安全的话,会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松粮集团副总经理苗凤祥道出了吉林大米行业人士的共识。

          “走出去”思路 为品牌扬名

      品牌整合初见成效,如何实现让世人熟知?考验我们的就是宣传推介的功力。

      今年,吉林省进一步明确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工作思路:经过3-5年持续宣传推介,“吉林大米”核心品牌叫响大江南北,“好吃、营养、更安全”的整体形象和内在品质得到国内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广泛认可,品牌价值明显提升,带动吉林大米产业整体升级,促进吉林大米提质提价,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个目标,展露的是吉林粮食人对吉林大米的自信。

      如今,吉林大米进北京、入上海、下杭州、抵福建,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粮食销区遍地开花,既赢得了销区市场和其他品牌大米产区的认可,更为落实总书记“粮食也要打造品牌”的指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路场有牌、网络有名”,吉林大米探索出了一条依托核心品牌和企业,全方位、多渠道展示吉林大米品牌形象的发展路径。

      品质升级,品牌升级,吉林大米整体的营销模式也在升级。为扩大吉林大米品牌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吉林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吉林大米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加强与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省份对接,巩固长期稳定的大米产销合作关系。

      至此,吉林大米“好吃、营养、更安全”的整体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品牌影响得到快速提升。

      品牌名声大震,带来的必然是市场水涨船高。

      吉林大米“走出去”的每一个足印,都让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倍感骄傲。他告诉记者,在中高端大米消费市场,吉林大米的销价稳中有升。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粮食年度,吉林省通过市场化渠道收购的100亿斤水稻,均价比国家收购价高0.2元/公斤左右,部分品种要高出0.4元/公斤还多。

        产业整体升级 铸白金名片

      “吉林大米”品牌的塑造成功,自然而然引发了吉林省种植结构调整。

      坐落在千顷稻田之间的东福米业和大荒地村已“合二为一”。连片的水稻田统一机械化作业,村民住进了楼房,农民成了产业工人,置换出来的耕地被用来开展水稻种植和温泉度假旅游业。一二三产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

      今年,东福米业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00公顷,覆盖了大荒地村周边三四个村子。周边村民的稻田流转费用达到1.3万元/公顷,加上国家2500元/公顷的直补费用,纯收益可以达到1.55万/公顷,同时还实现了离地农户的就近就业,每年的工资收入也超过3万元。目前大荒地村80%的年轻人都留在本村从事种植、加工和旅游业。

      “高端大米加工业是我们的产业支撑,而品牌建设则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拉动力。品牌做得越好,市场就能拓展得更大,销路宽了,反过来又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企业更上一个层次,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和离地不离业就不再是个问题。”东福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延峰说。

      位于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万昌先导区的宇丰米业,也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助推下跨越式发展,公司从单纯的大米加工加工业向种植和旅游产业双向延展。总经理杨雨峰说,品牌的保障是品质,好的品质源自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推动企业不断扩大自由基地种植,基地种植则又推动了现代农业机械化。

      应该说,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已经触发了吉林大地上农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一路探究下来,文章开头的问号被逐渐拉直,一幅恢弘壮阔的吉林大米产业发展战略蓝图愈渐清晰。

      2016金秋,黑土地上再度遍地流金。一颗颗饱满的稻谷,蕴含着吉林这方山水的深厚情愫。吉林大米的精彩之旅将再度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