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我们遇见松花湖》编剧桥横 品味乡情

21.09.2015  12:03

 

作家桥横(右一)在电影《我们遇见松花湖》首映式现场。

 

  9月16日晚,在人民大剧院举行的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上,电影《我们遇见松花湖》的片花一出现在银幕上,立即引起观众的赞叹。9月19日,这部电影的首映式上,当主持人宣布在本届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活动中,该片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和纪念奖时,现场掌声如潮。这部电影的总编剧、我市本土作家桥横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本土电影。他向记者讲述了自身的经历和剧本创作过程。

 

   厚积薄发的编剧桥横

 

  桥横,原名所为,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去年9月份,有35年时间在我市政法系统工作。他当过审判员、庭长、研究室主任、区法院院长、中级法院院长助理、市司法局副局长、江城监狱监狱长兼党委书记、市政法纪律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务,业余时间喜欢文学创作,尤其对写长篇小说感兴趣。

 

  当了10年监狱长,监狱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拨动了他的创作神经,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从2008年起,他连续3年出版了《监狱长》《红色打击》《人狼》等法制题材长篇小说和《县委书记》等官场小说,并创作了多部影视剧本。120万字的长篇小说《监狱长》是我国首部由监狱长写监狱的文学作品,挖掘罪犯的歧路历程及改造经过,发人深省,荣获“松花湖文艺奖”和“国家司法文学作品评比一等奖”。《红色打击》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严打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力作。《人狼》以重大拐卖人口案件为背景,笔法犀利,鞭挞了人贩子的残忍和冷酷。桥横在谈到《人狼》这部作品时说:“被拐卖的人去向不明,无法寻找,有可能这一生你连他的骨头也见不到。狼吃人能看到骨头,人吃人却不吐骨头。”他一语命中人贩子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丧失人性的本质。这三部小说都再版两次,成为畅销书。

 

  近几年他转写剧本,重点瞄准了电视连续剧。吉林市承办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要拍一部献礼电影,第一次选的剧本是《县委书记》,后来改选另一部《风蚀》,反映官场、商场、情场的内容,但也感觉不理想。正好桥横刚刚创作了一部35集的电视剧剧本《松花湖上》,前半部分是反映东北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内容,又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何不以本乡本土的志士仁人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为主,结合吉林市的湖光山色和浓郁的东北民族特点摄制一部影片?这个思路得到一致赞成。于是,桥横将《松花湖上》的前半部分改编成90分钟的电影《我们遇见松花湖》。

 

   打造本土电影彰显家乡风采

 

  从强大的本土剧组人员阵容上,就能看出吉林市打造一部本土电影的信心和决心——编剧、策划、制片、监制、出品人、演员中有十几位吉林市的家乡人。整部电影由本土实景贯穿全片,松花湖、北山公园、临江门大桥、江湾大桥、吉林西站、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皆有全景和近景。影片以穿越的技法讲故事,充分地将现代城市元素融入其中。故事从秀美的松花湖畔开始,由一双东北特有的靰鞡鞋引起回忆,将观众带回到枪林弹雨的抗战年代。

 

  桥横说,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自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是从大山里走入城市,上大学学的又是地质专业,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专家评价他,无论在小说里还是在剧本中,对山水的描写极其生动、准确、到位。真实的、美丽的山水与勤劳、善良、淳朴的人物融为一体,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直率、刚烈、有血性的东北人。影片从外在到本质,展现的是大自然的壮美,城市风光的绮丽,民族的英勇豪迈,因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

 

  影片主题鲜明——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歌颂抗联勇士打击日寇,传递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穿插着火爆的战争场面、曲折的爱情故事,非常吸引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没有将人物的好与坏“脸谱化”,从呼唤人性回归的高度去演绎角色。极具东北本土特色的民俗,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从民居、服饰、器具、语言表达到动作、场景设置,使观众置身其中,感到真实而亲切。

 

   电影将成为第五张城市名片

 

  总监制之一权红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杂志社社长,她在台词中直接说出了家乡别具特色的一点:“吉林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与省同名的城市。”这样一个省市同名的美丽城市,当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

 

  桥横说,歌舞、书法、期刊、电视剧是吉林市的四张靓丽名片,而电影有望成为我市的第五张名片。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它就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一部电影是透视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电影业的繁荣。桥横介绍,中国1905年才有电影,1910年吉林市在河南街放映了第一部无声影片,1982年由我市评剧团演出的评剧被拍成第一部戏曲电影,主演张桂秋今年已经83岁。《我们遇见松花湖》是由本土策划、本土创作、在本土拍摄的一部名副其实的本土电影。

 

  他说,电影是高科技的产物,但它不是孤立的文化,是多种文化成分的浓缩,对一座城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是对城市形象的宣传,更是对城市灵魂的锻造和传承,这种影响将是长久和深远的。

 

   他想拍电视剧发展微电影

 

  对于未来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的设想,桥横坦率地说,他将尽全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将自己的长篇小说《监狱长》改编成电视剧,目前正在寻找投资伙伴;二是创作并拍摄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微电影。“”的可以上银幕,“”的可以上电视、网络和手机,用途广泛。一部一个主题、一个故事,拍摄时间短、成本低、投资少、周转快。他已经创作50多个微电影剧本,还将组织开展微电影大赛及展播,发现、培养新人,不断推出佳作,促进吉林市微电影制作的发展。

 

  (江城日报记者/赵文明 文/图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