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不紧不慢靠着山的好城市

13.04.2016  13:23

有钱是一回事,有钱的同时还能控制得好城镇的规模,是另外一回事。现在不是都说“新型城镇化”嘛,就是因为有钱里面的1/3是靠卖地得来的,不让卖地了,很多地方就开始用“文化旅游产业”来做替代。——大家都知道凤凰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贺州居然没按常理出牌,这才是最让人错愕的地方。

 

  有钱是一回事,有钱的同时还能控制得好城镇的规模,是另外一回事。现在不是都说“新型城镇化”嘛,就是因为有钱里面的1/3是靠卖地得来的,不让卖地了,很多地方就开始用“文化旅游产业”来做替代。——大家都知道凤凰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贺州居然没按常理出牌,这才是最让人错愕的地方。

  三四线城市的汽车总站通常都坐落在很偏僻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是贺州这个有点例外,走路20分钟就到了主街。为什么三四线城市不好好利用汽车站这个节点做TOD,做成物流商贸中心,而偏偏扔在很远的地方,周边什么都没有?只能说,当地的管理水平比较高,真的不土。不土有两种,一种是真不土,就是在“”的状态下,什么基建和服务都相对高明一点;还有一种是假的不土,在基本的需求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做什么“信息城市”,只能证明是拍脑袋的工程。于是我从车站开始,对这个城市真正有了兴趣。

  其实贺州也是做过市容改造的,就是什么所有的匾额统一尺寸和色调啦,什么统一建筑“白加黑”风啊之类的,当然最后基本也烂尾了。其实,干净是最重要的,“白加黑”但是市容很邋遢,也只能说明用力没用到点上。

  我最喜欢的,是城市的状态。颜色很花,但是不乱,从最现代的到最私搭乱建的过渡也很平和。城市很紧凑,没有摊大饼也没有生殖崇拜。唉呢喂,就是说,是个不紧不慢发展起来的状态。一面是城市,紧凑且干净。另一边是村镇,有打理,有追求。远处是自然,特殊的样貌。

  所以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宁静”,什么古镇、村庄都换不来的,“不着急地发展着”的状态。古镇要么是一派假惺惺的高压痕迹,要么是一派破败不思进取就等着圈地收费的状态。无论贺州还是镇远,所谓“好案例”,其实都是“不着急、不断代、不高压、不冒进”。所以我也知道了我真正要的是什么,“好城镇”这件事情,也终于有了标准和说法。

  前一阵在温习旅游地理学,其中有一个说起来有点两极分化的理论——有名者恒有名,并且名气会越来越大,有名者旁边的相似者恒无名。也就是说,峰丛类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大片存在并且重复性高的东东,只有在离着桂林非常远的地区,比如罗平,才能打出品牌。贺州如果要跟桂林争的话,先天不足,只能依靠桂林打一打黄姚的“人文”。如果黄姚不收钱的话,我也未必会去。因为《面纱》那电影最后生生被我看成了恐怖片,有了心理阴影。

  这种黄色的房子就是贺州这边的传统民居式样了,用土和着砖砌的,几乎不开窗,但是山墙上通常有几个洞,或者用空心砖砌起一段,似乎是保持通风用的。一般北京的文人都崇拜低层高密度的居住形态,1-2层,但是1层在南方绝对是悲剧——一层湿气大最好不住人,2-3层住起来才不湿。

  忽然感觉到贺州的好处来。城里有座山,从上往下看很有山水城市的感觉。贺州的品牌是“森林城市”,人家有资本咯。城市小,农村近,然后村里的房子不是全旧的并且全部统一风格的(若是,则说明了这里停滞发展了N年,民生凋敝),也不是全新的并且统一风格的(典型的“法西斯美学”),可以看到不同的年代的发展痕迹,可以看到村民自己的智慧。

  所以“古镇”这件事情,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让居住在古镇里的人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理解修改房子,住得更好,这个地方就不会宁静(总有政治以文化的名义干扰),也不会放松(因为时刻被领导“关怀”),而且会让人感到沮丧(生活在破破烂烂的地方的人总会让人觉得没有希望)。所以从规划者的角度来看,镇远和贺州这样“被破坏”的,反而会是好的镇子或者城市,因为它们没有被溺死在“历史”、“文化”和“政治”中。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