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走上“发展”“生态”双赢路

27.06.2015  11:53

  “绿色行动”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海雀”,是彝语“候确”的谐音,就是“湖水灌注”的意思。可1984年的春天,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的山上,一滴水也没有。

  想起去赫章开会时,路过水塘林场那大片的松林和钻进鼻孔的清新空气,老支书文朝荣对村民们说:“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他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找来了树苗,带领全村青壮年顶风冒寒,背着洋芋上山,开始了海雀村植树造林的壮举。这树一栽,就是3年。文朝荣带领村民们,把海雀村周边33个山头,13000多亩的荒山,全部栽上了华山松,为海雀村领回了“全国绿化千佳村”的荣誉称号,让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变成超过70%。

  海雀村只是贵州生态攻坚建设的一个样本。去年6月,随着《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获批,贵州成为第一批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00年以来,贵州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49%,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08%。增与降之间,贵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今年初,《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未来3年间,贵州计划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茶山村通过成立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奶山羊、生猪养殖基地,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致富。近3年来,全村284户村民仅领到的工资加起来就已超过500万元。”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茶山村党支部书记宁维华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贵州各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纷纷探索出适合地区发展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路子”。

  “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力争到2017年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贵州一面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面从经济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和新型建筑建材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2014年,贵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460亿元。百度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说:“生态好让贵州在选择科技型、创新型产业上更具优势。

  “贵州产业发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着青山绿水饿肚子’的穷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突出抓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认为。

  “绿色福利”让群众从生态红利中得到实惠

  初夏,安顺市旧州镇浪塘村,清澈见底的邢江河穿村而过,岸堤上的木质栈道蜿蜒曲折。

  村支书严勇指向一片开满美人蕉的花池,“瞧,多清澈,这是通过池子过滤后,排出的生活污水。”每天,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污水沟,进入沉淀池,再相继通过3个湿地床,借助湿地床上的菖蒲和美人蕉“长袖共舞”进行生态净化,最后排出汩汩清流。

  “还没来得及推介就游人如织了,来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村民直呼“万万没想到”,小山村成为城里人热门的度假目的地,小山村的寻常土货,也成了热销商品。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保护生态环境,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坐拥青山绿水,贵州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按国家扶贫标准,贵州目前还有贫困人口600多万人。在全国“11+3”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三大片区,覆盖了65个县、80.3%的全省面积。

  向贫困发起“总攻”,贵州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到2020年之前,将对200万居住在基本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也让这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得以休养生息。记者  郝迎灿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