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11天网购一次食品中国食品网购需求超美国

08.03.2015  11:35

不到11天就要网购一次食品,这是中国网购者购买常温和生鲜食品的平均频率,你有没有拖后腿?

 

麦肯锡在对6183名互联网用户进行的一项名为“iConsumer2015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后发现,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远超预期,尤其是食品网购增长迅猛。过去3个月内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或服务的网购者,购买常温和生鲜食品的平均频次达到34次/年,40%的中国网购者曾经在电商平台购买过食品,而这一数据在美国仅为10%。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麦肯锡研究专员廖念玲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美国消费者依然倾向自驾前往超市,而美国居民通常居住得比较分散且远离市区,导致物流不便或成本极高。美国可以提供食品网购的网站,例如FreshDirect和AmazonFresh,目前能覆盖的区域和城市也相当有限,食品网购模式在美国远不如在中国这么盛行。

 

而在中国,线上消费理念的日益成熟,货源的丰富及供应链等条件的不断优化,满足及催生了人们对食品网购的需求。

 

中国电商网站的“年货战”其实是“抢位战”。目前进场选手可分为四类,京东、天猫、1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天天果园、沱沱工社等垂直生鲜电商;大润发、沃尔玛等传统零售企业;以顺风优选为代表的物流企业。

 

平台类电商凭借流量和资金优势,在生鲜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嗅到商机的淘宝开通了喵鲜生、汇吃、挑食和生鲜超市等特色频道,京东和1号店则在产地直供和地区特色馆方面做文章。2015年开始,京东全面加强了在海外直采业务上的投入。

 

在2014年夏天,天猫甚至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向全国逾200座城市提供冰激凌跨国网购服务,包括哈根达斯、德芙、士力架等在内的美国九大冰激凌品牌均可在天猫接受预订,并保证冰激凌“化了可赔”。

 

大润发旗下B2C电商飞牛生鲜商品从去年年底开始在上海地区推出生鲜商品,承诺半日到达。线上平台当日没有销售掉的生鲜商品,大润发可以立刻拿到实体店清仓处理,节约了成本。

 

物流业出身的顺丰优选在2012年上线时主打生鲜产品,并开始布局冷链物流。去年9月,顺丰速运正式宣布推出“顺丰冷运”品牌,此前已在全国建立了4个不同的仓库,每个仓库分成6个温区,宣称要在东中部一二线城市做到24小时之内冷链配送。

 

申银万国证券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130亿元,同比增长221%。2013年顺丰优选生鲜类商品销售额较2012年增长536%,京东生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申银万国保守预计,2015年及2016年,生鲜电商增速将分别为100%及75%,对应的年销售额为521亿元和911亿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商家逐步从线下走向线上时,消费者却愈加发现很多服务还是离不开线下的支持。麦肯锡调研发现,72%的消费者希望电商可以提供网购商品的线下退货服务,56%的人希望可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消费者这种对实体店铺的需求,给中国的纯线上商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们是否需要更多实体网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

 

英美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线上零售商已开始在便利店设立取货与退货点。目前包括淘宝的天猫商城、1号店等大电商也都在与便利店合作,个人客户在线上完成购买交易后,可选择附近的便利店自行提货。而这一趋势也为传统零售商带来重拾优势的机会,因为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利用现有资产,为消费者带来全渠道的购物体验。

 

麦肯锡建议,在这场消费模式大变革中,传统零售商为避免沦落为消费者的“试衣间”,应该尽可能地打造闭环的全渠道购物体验。天猫和银泰之间的实验性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购物者可以在店内浏览,并当场用手机在线上下单。一来店内无需保留存货,二来零售商也能用这种数字互动方式了解其潜在客户,从而对其进行后续的精准营销,提高销售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