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降质成定局,早稻几乎不赚钱——安徽庐江:“水稻+”产业期待涅槃重生

23.08.2016  19:06

      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价格下调……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安徽省庐江县,粮农们今年经历了多重打击,早稻种植积极性受挫。眼下正是早稻出售的“黄金时期”,连日来,记者奔赴收购点和田间地头,倾听农民们对早稻生产的期待与需求。

      定局

      减产降质农民急售粮

      7月30日,安徽省启动了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在该省双季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庐江县,开放了5个早稻托市收购点。8月7日一大早,记者在位于该县郭河镇的安徽珍新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收购点看到,满载稻谷的车辆正在排队过磅。该公司负责人熊言新告诉记者,受中储粮庐江直属库的委托,他们从7月30日起正式敞开收购,现在每天的收购量在100吨左右。

      “今年国家最低保护价133元/百斤,比去年降了2元/百斤,每亩产量减产200斤左右。再加上出米低,卖不上价格,今年早稻基本上不赚钱。”正在往提升机口倒粮的郭河镇乐庄村农民余新平说,他家的15亩田今年早稻亩产量只有650多斤,除去口粮,他把剩下的6000斤都卖给了粮站,除去人工和费用基本上不赚钱。

      “今年早稻品质差,三等质量标准很难达到,一般都在四等、五等。再加上水分杂质折扣,每百斤价格也就在120~125元之间,很难达到托市收购的133元价格。”庐江县粮食局副局长周美海场抓起一把稻谷吹去秕谷,饱满的谷粒所剩无几。

      庐江县今年种植早稻50万亩,主栽品种有中早25、浙辐203和嘉籼8号等新品种,受洪水灾害20万亩绝收,只收获30万亩,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比去年减少一成。

      “虽然我们腾出1万吨空仓容,目前只收购了1000多吨,估计最多也就能收到3000吨左右。”周美海说,收购过程中,将继续全面使用“一卡通”收购系统,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

      早稻虽然减产,但农户售粮积极性较高,捂粮、囤粮习惯大有改变,粮食晒干后大多选择立即出售。

      转向

      “一稻一麦”配合机械化

      “今年早稻减产,对我是致命的打击,前几年价格年年上涨,产量也逐年增加,让我赚了不少钱。”庐江县柯坦镇小墩村种植大户毕早鹏告诉记者,今年种了500多亩,被水淹了200多亩,只收割了300多亩,一下子把前几年赚的钱都赔光了。虽然有保险赔偿,那都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打算明年全都种单季稻,实行‘一稻一麦’模式。

      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介绍,庐江县早稻种植面积曾超过90万亩,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0%以上。近几年来,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种植大户们普遍以“小麦—单季稻和油菜—单季稻”种植模式为主,早稻种植面积逐渐萎缩。

      究其原因,邓本宜分析,虽然“双季稻和小麦(油菜)—单季稻”的种植收益只差100~200元/亩,但小麦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符合当前农村用工缺乏的现状。“经历了今年的灾害,明年种植面积肯定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种植虽然面积减少,但产量和质量都要保证,向品牌粮要效益。”邓本宜介绍,下一步,庐江县将适度提高规模经营,在全县17镇建立20个万亩示范片,示范总面积达30万亩,涉及10万农户。粮农们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同时,还享受示范区的育秧盘、种子、塑料薄膜、肥料补贴,各项补贴加起来,基本能满足一亩田的成本投入。

      前景

      品牌粮有补贴还有好价钱

      “品质优良的早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我明年打算全部种品牌粮,不但享受补贴,而且还能卖好价钱。”郭河镇乐庄村粮农余新平说。

      记者了解到,庐江县正在着力帮助粮农做好转型,计划在圩区推广种植莲藕、茨实、茭白、荸荠等水生蔬菜10万亩。同时发展“水稻+”产业,推广稻田养虾、养鸭、养鱼、泥鳅、黄鳝20万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庐江县汤池镇骆其勇家庭农场,记者看到几台挖掘机正在稻田四周开挖水沟。“光种水稻肯定不行,我打算在这600多亩稻田里养鱼蟹,做到水稻增产鱼蟹丰收,一举三得。”骆其勇蹲在田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有机稻谷350公斤,按每公斤3元算,水稻亩收入1050元;毛蟹每亩产80公斤,按每公斤60元算,可收入4800元;每亩产鱼50公斤,按每公斤35元算,收入为1750元。三项收入算下来,亩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实现一季稻田三份收入。如今在庐江,调整种植结构成了粮农们时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