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独具特色:不淘汰暂时的落后生和中等生

18.11.2014  13:14

 

学生在阅览室读书

本网四平讯 作为具有65年历史的四平市第九中学,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本着抓学生先抓团队、抓教学先抓教师、抓育人先树理念,深入开展学校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上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路来。

领导容言容事 职工想事干事

学校领导班子本着学校发展实际,确立了“质量为本、特色兴校,全方位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模范意识和主动意识四个意识。提出了分管工作一流、教学工作一流的工作目标。

班子成员从学校工作需要出发,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的要求,改进作风,求真务实,讲求实干,实现了“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创建和谐团队,重点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领导容人、容言、容事,教职员工想事、干事,形成“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学风校风。

打造生态课堂 实现生态教育

在常规管理上全面推行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为主,以课堂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估为辅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通过教科研流程的管理,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促进教师精研教材、精选教法,精心备课上课,总结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为教科研工作提供鲜活的实践素材,实现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学校立足实际,活化教学模式,打造生态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实施了生态教育;确立了“以小班化教育为载体,构建生态课堂”的模式;实施“不以优等生为中心,不淘汰暂时的落后生和中等生”教育;加强各科教师的辅导工作,因材施教,关注和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实现“九年教育,受益一生”之宗旨。

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环节 建名师快车道

目前学校拥有一线教师81人、高级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仅35岁,并且全部是本科学历,各个学科都有声誉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把关教师和竞赛辅导教师。

为了提升中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该校今年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环节,构筑青年教师走上成熟快车道。

管理抠细节 树立“安全、放心“品牌

在“不断规范、力求精细、推进深化、努力创新、创造和谐”的管理目标要求下,该校力求精细化管理,落实学校各项工作。

强化内部管理,创建“放心食堂”,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后勤工作职责;强化安全管理,创建以“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分管,总务部门主抓校舍安全及校车安全,德育部门主抓安全教育和活动安全、课间安全,教学部门管理课堂安全”的管理体系,建立多项安全制度。

在推进精细化管理中,真正做到了“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目标,达到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精心,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

开展养成教育 让每一寸土地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绿化美化、校训、标语、警示牌、教室文化等阵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寸土地育人。同时,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月,抓好行为规范教育,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开设礼仪课、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学生礼化教育,使学生“知礼、明礼、守礼、达礼”;创设怡趣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举行法制宣传、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把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带到家,让学生学法、知法、用法;结合清明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养成教育的实施,为该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正所谓有耕耘就会有收获。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四平市经历教育实验基地”、“四平市教学先进单位”、“四平市控流工作先进单位”、“四平市绿色学校”、“四平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四平市远程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李晓英 报道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