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时代,“一壶酒”还能热多久?

21.03.2016  06:22

  新华社西宁3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庞书纬)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不久前,微信圈中续写唐代诗人韦应物名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接龙大赛”,引发“低头族”广泛关注。短短十多天,回帖超过3万,阅读量更是达到数百万次,有网友甚至惊呼“国人诗性未死”。

  “如今每天面对工作、生活压力的青年一代特别是职场白领,内心还是渴望无拘无束的诗性生活。当‘一壶酒’出现在视野中时,内心潜藏的诗性自然而然地被激活。”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诗人刘大伟说。

  《诗刊》杂志编辑、诗评家彭敏认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快写、快读、快转”已成为包括诗歌在内的众多文体创作、接受的重要方式,“一壶酒”在短期内引发轰动,与传播手段的便捷直接相关。

  采访中,诗人、诗评家大多表示,“一壶酒”引发的“续写热”作为文化现象值得关注,但从诗歌本身而言,其意义不应过度拔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诗歌传播带来了便捷。同时,手机阅读碎片化、随意化的特点,可能冲击、消解诗歌内在的审美价值,甚至可能制造‘诗歌繁荣’的假象。”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曹有云认为,诗歌说到底是相对个性化的文体,作为诗人,需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

  刘大伟表示,在当下,与其从“一壶酒”中管窥“诗性未死”等宏大话题,不如俯下身去改良诗歌创作、传播的土壤,特别是让正处于“诗歌年龄”的青年一代多读诗、读好诗。

  “诗歌的基本内涵是真诚善良、宽容感恩。对青年来说,如果将诗歌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他们一路走来,就会更加热爱真善美,并且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抉择与挑战。”刘大伟说。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