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是最好的文学 作者/柴六一

06.06.2016  21:09

  报纸的阅读面和影响力,有时的确比文学杂志大。

  所谓会写东西,在许多人眼里,就是在报刊上能不能看到你的作品。我发表在《江城日报》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什么已经记不清了。那时在职上班,单位里能传颂一上午。向来面目阴沉的领导,也会慈祥一下,还随口说句好听的话:“看来我们单位还是有人才的嘛!”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被提拔了!

  印象中,副刊有个“人世间”栏目,比较符合我擅长写生活琐事的习性。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人世间”刊登了我好多絮絮叨叨的短文。

  与人联合做生意,不大会交流,有许多利益情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写过《财神》;岳母爱包饺子,常喊我们回她那儿吃,有时我因应酬走不开,她就包好煮了或冻了送来,一年到头,她老送了多少次我已经记不清,于是写了《岳母的饺子》;岳母去世,古稀的老岳父儿女谁的家也不去,态度强硬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我写了《岳父的房子》;乡下有亲戚,时常不请自来,来了也没什么非要办的事,疲于应付弄得我很烦,写过《表弟文军》……

  印象较深的是《接侄女放学》那篇,写的是上小学的侄女(二哥的孩子),上学的学校离我营业的场所较近,小学放学早,她的父母上班经常不能准时接她,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时不时地需要接小侄女放学,先是到我的营业场地写作业,等父母下班,再带回家吃晚饭,我和侄女建立起了很密切的叔侄关系。

  在机关工作的大哥,在读到这篇文章后专门给我打来电话,闷闷地说了一句:“嗯,我看了,写的挺好。

  长我十岁的大哥,在我眼里是父辈的感觉,有挺宽的代沟。平素语言交流不很多,属于有事说事那种,都很简短。其实他内心是个很文艺的一个人,文笔很好,单位里的大小文章多半出自他的手。他常感怀没有时间写文学类作品,偶有行业的政论稿子发表在《江城日报》上,会拿回家展示:看,你哥也是发表作品的人!年轻时,他爱唱歌,爱读书,还爱写诗。我读过他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文学底子非常扎实深厚。后来他因病早逝,才五十出头,正是英年。我去他家寻找证件,茶几上放着鱼缸。他养的两条小鱼还在悠闲地游动,我突然就泪流两行……之后我写了《大哥》。就从那两条小鱼说起,篇尾引述了姐姐说的一句话:“他都没活过鱼!

  多少年来,我都在不断追寻和思索着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当浮躁的情绪被岁月一天天消解,内心越来越趋向平静的时候,有一天我读一位作家写的东西——《住在乡下的母亲》《器物里的旧时光》《无事且饮太平猴魁(一种茶)》,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句话:记录就是最好的文学。

  我为这个“创造性”的理论震撼了一下子,又欢欣鼓舞了一会儿。在自己一直不清楚什么是写作、写作为什么的时候,找到了方向和出口。写作不低微,但也不要冠之以过多的神圣。它就是一件事,做大做小而已。

  时常庆幸自己喜欢文字,并把生活的一些琐事记录下来,感念《江城日报》,帮我实现和见证了对某一段人生的记录。(编辑/杨世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