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现实、服务现实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记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

03.06.2015  15:09

  提起中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很多学者都会提到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他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近30年。
  
  “一个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上,否则这个学科就难以发展和壮大,这也是我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初衷。”王小锡说,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道德资本”影响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食品安全问题、“豆腐渣”工程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王小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经济伦理学研究,提出经济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在1989年发表的《道德是商品经济新秩序的深层要素》一文中,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自重、廉洁、公正、平等、信用等新道德风尚,把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轨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开始着力推进这一学科框架体系的架构,并于1994年发表《经济伦理学论纲》,出版了我国首部研究经济伦理学的学术著作《中国经济伦理学》,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生产力”、“道德资本”、“经济德性”等概念,在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道德资本”这一概念提出后,引发学界广泛讨论。面对“道德资本与资本的本质区别”、“道德资本是否会将道德物化”等质疑,王小锡从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资本的道德制约性等视角对这些质疑给予了解答。
  
  如今,“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等概念逐渐得到学界认可,王小锡在经济伦理理论方面的相关论述逐渐为人们接受和传播,《道德资本研究》于2015年被译为英文,全球发行。
  
   实地调查发展中的伦理道德
  
  “目前学界对‘道德具有经济价值’这一观点已没有太多争议,但对于道德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却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王小锡表示,问题的解答不仅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更要实地调研。他计划在全国范围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做实地调查,现已初步调查了江苏省、河南省、重庆市三地企业的经济伦理发展状况。
  
  “在调研中,最大的问题是被调查者对企业的经济伦理不是很熟悉。”王小锡说,他试图通过调查让当代企业决策者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伦理道德在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他和团队构建“企业道德资本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8项一级指标、100项二级指标,该研究获批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商业伦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王小锡表示,接下来会努力将“企业道德资本评估指标体系”做成模型,量化伦理道德对经济的作用。而对于研究者自身,调查也是学习提高的途径,只有调查才能做出更有效的研究。“这是学术研究达到‘顶天立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说。
  
   单纯文本研究无法解决伦理学问题
  
  “学术研究要解释现实、服务现实,经济伦理学研究亦是如此,这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王小锡强调,单纯从文本到文本的理论研究无法解决伦理学问题。
  
  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王小锡对青年学者做学问的建议。“马列著作对学者思想境界、理论境界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我自己的学术研究就得益于对马列著作的阅读和理解,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与我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兴趣有很大关系,这部著作我读了很多遍,还撰写了一万多字的《〈资本论〉的经济伦理学解读》。”
  
  “除此之外,青年学者还要了解古今中外思想的发展历史,提升自身理论涵养。”王小锡表示,学术研究是为了“用”,青年学者做学术要有责任担当,夯实自己、服务社会。他强调,青年学者要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取营养,使理论服务于现实,从而实现理论的价值。(记者吴楠 王广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