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火种植根心田

10.07.2015  23:53

记者 潘锐 董鹏宇 通讯员 潘文彪

题记:

我是一天脚打后脑勺地忙,累得精疲力尽,但只要能弘扬抗战精神,再累,我都乐意。

——金春燮

暮春浅夏,松林叠翠。在汪清县东光镇大梨树沟的密林深处,县抗日大队密营旧址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许多同志在和衣睡下后,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醒过来。严寒夺走了多少抗联战士的生命啊……”讲故事的人说不下去了,听故事的人悄悄转身抹掉了眼角的泪花。

最多的一天有五、六场解说,3个月内接待70多个参观团,对于年轻人来说尚且有些吃不消,何况一个身患肝病的六旬老人。

我一天脚打后脑勺地忙,累得精疲力尽,但只要有参观者来接受教育,再累,我都乐意。”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金春燮愿意做那个播撒“红色种子”的人。

汪清,曾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如今,红色的火种再度燃起!

我要向童长荣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2份决心书,就是42颗红色的种子

四年三班,现授予你班‘童长荣中队’称号,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承英烈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今年3月,金春燮在网上看到有关“雷锋班”的学生做好人好事的报道,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汪清县有这么多抗联英烈,为什么不利用这种红色资源来教育学生?

他决定在全县每所中小学里挑选一个班级,建立一个以抗联英烈名字命名的英烈班或英烈中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抗联英烈们的精神。

汪清县第四小学四年二班是第一个被授予“童长荣中队”的班级。在授旗仪式上,手捧沉甸甸的锦旗,金春燮郑重地嘱托:“孩子们,你们接过了锦旗,就象征着承接了抗联精神,希望你们能把抗联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刹那间,42名孩子的眼睛亮了。

我要向童长荣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班主任的倡议下,42名同学纷纷写下了决心书。

几个月的时间,汪清县42所中小学校全部建立了英烈班和英烈中队。每名英烈班和英烈中队的同学人手一份烈士事迹,这也出自金春燮的想法:“42个英烈班和英烈中队,就意味着有42名英烈的事迹可以得到传播,他们的精神就不会被湮没。

青少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怎么做才能让抗战精神根植孩子的心田,进而积极影响他们的人生?金春燮曾经苦恼了很久。

2005年4月,金春燮应邀给第一实验中学的学生上一堂国防教育课。他花了半个月时间精心准备的课,讲了不到20分钟学生们就打起了瞌睡。上课结束了,金春燮很沮丧。学校一位班主任的话点醒了他:“金主任,现在的青少年思想活跃,单一的授课方式他们觉得比较枯燥,教育效果自然不明显。

从学校回来,金春燮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并通过电视媒体、报纸了解新时期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探索总结新的教育方法。2007年8月,金春燮协调组建了“五老讲师团”,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向青少年讲历史讲传统、传思想传精神,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可正对了孩子们的心思。

当时啊,炮火连天,到处是炸毁的房屋,老百姓流离失所。哎呀!那场面真的是惨不忍睹啊……

台上,“五老讲师团”成员,82岁的崔龙燮老人讲述着参加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台下,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生怕漏掉一个字……看到此情此景,金春燮欣慰地笑了。

为了让教育更加直观生动,金春燮还组织开展了“红色乡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深入学校宣讲300多场次,策划组织了《汪清人民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图片展》、《童长荣烈士事迹图片展》、《汪清百年图片展》等11次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图片展。

汪清县第四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梁艳是一名年轻教师,自从学校成立童长荣英烈中队,她更感到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神圣感和使命感。“金主任带着我们英烈中队的孩子们,参观了童长荣烈士纪念馆。在那里,孩子们看到童长荣烈士的塑像,了解了童长荣烈士的英雄事迹,很受感动。我们这个年代,英雄离孩子们已经很远,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让孩子们发现,自己身边就有英雄。我们学校每个学年的4年2班,都要把这面英雄的旗帜传下去,把英雄的精神传下去。

永不枯竭的‘抗日井’,不正昭示着我们的抗联精神就像这口井一样,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传承抗战精神的旗帜

2014年3月,金春燮正在整理收集到的抗联资料,忽然接到省委党校副校长周知民的电话,邀请他围绕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抗联精神,为党校学员统一上一堂党课。

原来,金春燮年初被评为第十一届“感动吉林”人物,周知民就是评委之一。当时,他被金春燮退休不褪色,10年如一日为烈士树碑立传的事迹深深感动,一直计划着想让金春燮为党校学员上一课。

3月14日,金春燮如约来到省委党校大礼堂,为750多名厅处级干部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金春燮的名字连同他的红色教育基地,随着这一堂党课深深嵌入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中。

重走抗联路”是省委党校组织学员参观见学的一项重要活动,金春燮的这次党课让党校领导把目光投向了汪清县红色教育基地。“已修建60多处历史文物遗址,开通了两条红色教育路线,乡有‘教育基地’,县有‘教育路线’。”这样的党性教育格局坚定了党校领导的决心。3个月后,省委党校将“重走抗联路”活动选定在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举办。

党员干部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让他们详细了解东北抗联的历史,对于社会上进一步弘扬抗联精神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看到全省这么多的党员领导干部来到他的红色基地参观见学,金春燮由衷地高兴。然而还有更令人高兴的事等着他。

2014年9月9日,省委党校“省级党性锻炼教学实践基地”在汪清揭牌。同时,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题进修班”的40名厅处级干部身着迷彩服,来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

这口井里还有水啊!”一个参观学员叫道。

看着学员们惊讶的表情,金春燮来了劲头。

这口井名叫‘抗日井’,在那个抗战打游击的年代,汪清的日伪军把可饮用的水源都控制了,特别是到了枯水期,连山里的河水、山泉水都干了。可就是抗日根据地里的这口井,水从来没干过,而且清爽可口、冬温夏凉,解决了根据地抗联将士的饮水问题。

这是不是也昭示着我们的抗联精神就像这口井一样,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一位学员抢先说道。

大家都会心地笑了。是啊,“生命泉”不息,抗战精神永存!

金春燮也笑了。他的一堂党课,不仅为汪清县赢得了“省级党性锻炼教学实践基地”的荣誉,还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了解到抗联英烈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从汪清带着抗战精神离开,将迸发出怎样惊人的力量?

为了扩大教育面,金春燮还经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和中小学校等单位义务开展国防教育。10年来,金春燮主讲了82场抗联事迹报告,受众人数达12.4万人次。

我将带着感恩的心继续前行,将来也能像金爷爷那样去帮助别人,去承担生命所赋予我的责任和义务。

——一种成长,回报一份大爱

汪清县中小学有14000余名学生,其中困难生就占了10%,特困生还有5%。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金春燮在担任关工委主任的10年间,多方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帮助1700多名贫困生圆了求学梦,为15名家境特殊的孩子协调办理了户口、学籍和低保。

汪清六中学生金世峰,父亲和继母都是智障残疾人,一家三口靠低保维持生活。2008年高考前夕,考虑到家里的实际困难,金世峰决定放弃学业。金春燮了解情况后,马上与县红十字会协调4000元,自己又拿出500元帮助他坚持学业。高考前一个月,为了不让金世峰为家庭琐事分心,能够集中精力备考,金春燮又花钱雇人照顾他的家人,高考后还帮助他填写大学志愿。功夫不负有心人,金世峰如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

今年19岁的职高学生肖秋琪有着一个不幸的身世。出生时被父母抛弃,初二的时候相依为命的奶奶也过世了。一时间,小秋琪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也失去了生活来源,而且因为没有户口,不能报考高中面临失学。金春燮很偶然地知道了肖秋琪的事,当时正是他肝病最重的时期。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忍着疼痛,跑民政、跑公安、跑社区,前后奔波了近半年,终于为小秋琪解决了户口,并为她办理了低保。为了解决秋琪的后顾之忧,他把秋琪送到了县里的“春雨爱心之家”。

春雨爱心之家”是汪清县大明社区居民仲伟岐开办的。10多年来,他先后在自家120平米的房子里收留无人照顾的孩子100多名。知情人都说,仲伟岐是“活雷锋”,可仲伟岐却说,“没有金主任,就没有爱心之家!

仲伟岐最早在县里开办了一个学生辅导班,这也是他和老伴的全部生活来源。后来碰到一些家庭困难或无人照顾的孩子,善良的仲伟岐就把他们收留在家里。可这毕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就在仲伟岐一筹莫展时,金春燮邀请县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部门为仲伟歧家挂上了“春雨爱心之家”的牌子,呼吁社会各界献出爱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天时间,就为爱心之家解决了1万多元的资金和大米、豆油等生活用品。

之后的这些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金春燮都要带着水果和慰问金来看望孩子们。他常对孩子们讲:“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想想那些牺牲的抗战英烈,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一到周末,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看见他们的“金爷爷”。显然,金春燮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亲人。

特殊的生活经历让肖秋琪显得有些内向,但她把自己的情感写在了一篇日记里:“金爷爷为我解决了户口,这不单单是一个户口簿,也是金爷爷这半年多来的心血和汗水,更是金爷爷对我无比厚重的爱。此刻在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像金爷爷那样去帮助别人。我将带着感恩的心继续前行,去承担生命所赋予我的责任和义务。

这又是平常的一天。要进山了,金春燮换上了他那双“金不换”的黄胶鞋。

药我给你放包里了,午饭前一定要按时吃,今天太阳毒记得多喝点水,晚上早点回来,啊对了,吃药一定要用温水……”临出门前,金春燮的老伴蔡英海追着叮嘱了几句。

知夫莫如妻。虽然金春燮退休后的这10年没陪自己逛过商店、看过风景,但蔡英海并没有埋怨,相反,她敬佩自己的丈夫。

去年8月6日,金春燮第一次带蔡英海去看了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看着那些墓碑和纪念碑,蔡英海有些激动,更感到骄傲。在她眼里,那不是简单的碑,那是金春燮视为生命的事业。里面,有着自己丈夫10年的心血和汗水!

妻子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抗战精神的传播与传承,是对金春燮十年付出的最大褒奖。

我也是20多岁就入党的老党员,我理解老金,也佩服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说到就要做到的劲儿。”妻子蔡海英说。

做人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为人正直,工作认真,能力较强,乐于奉献。退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也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工作热心,善于吃苦,忠诚敬业,无私奉献。”这是延边州关工委主任金东云对他的评价。

每一天,都有感动我们的人和事,他们激励我们,使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与崇高。”这是金春燮获得 2013年度“感动吉林”人物的颁奖词。

见物思史,看图惊魂,我们接受了一次‘勿忘国耻 以史为鉴’的深刻教育。抗战胜利70年了,抗战业绩激动人心,烈士精神永垂不朽!”这是抗战纪念馆中的一条观众留言……

金春燮以赤子情怀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退伍军人、一名退休党员干部的崇高价值追求,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口碑,被当地百姓赞誉为“既为烈士干事又为百姓办事的真正党员”。

对金春燮的采访一直在山里的抗日纪念碑和抗日遗址间进行。期间他一直在讲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但唯独,没有讲到他自己。

青山不语,不语的青山见证了一个人十年的默默坚守;

流水无声,无声的流水记录了一种精神十年的代代传承。

突然之间我们明白了,所谓“金春燮精神”,恰恰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