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跃兴:我们该怎样留住“年味儿”

29.01.2016  13:37

   ■文化时评

  近日,一部将饮食与年文化相结合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正在上映。这部片子,试图通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起一个个新年故事,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谈及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该片艺术总监陈晓卿表示,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的习俗也越来越少,人们都去过“双十一”了,“甚至有一种担心,是不是再过几年春节就成了一个日历上的符号了。从农业社会到今天的这种变化非常剧烈,我们有必要把它做一个记录。

  在拍摄片子的过程中,“年味越来越淡了”,拍摄团队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陈晓卿介绍说,比如舞狮子这种习俗,正在逐步简化。“可能再过两年,很多东西都没有了……

  拍摄团队在采访中感觉到,传统春节的意义在于敬天地、礼神明、庆团圆,分别对应的是大自然、鬼神和自己,而在这三个层面上,都离不开食物,而且好多东西都是先敬一下鬼神自己就吃了,比如说山东的糖瓜,敬完灶神就自己吃了。

  电影创作者的动机令人感慨,引人深思,让我们感到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正在侵袭着我们的历史、传统,许多文化节日正在变得“没文化”,传统节日的情怀和诗意正在消逝。

  的确,每到春节,我们总有一些文化焦虑——年文化消失、衰落,年味淡去,传统文化失忆。更多人是已经忘记了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缺乏传统气氛的节日已经很难激发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热情和诗意。

  不能否认,今天,大众与传统文化已经存在了一些心理距离。这提醒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传统节日应该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和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常常是这种情形,在一种传统文化节日来临之际,我们这种文化的、心理的反应,似乎更加强烈和迫切一些,我们把更多关注和思考的目光聚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之上,而在平素的日子里,我们这方面的文化自觉意识却是淡薄的,无暇去更多地关心传统、关心文化、关心传承。我们心灵的深处,似乎已经没有了那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情结、历史的情结和文化的情结……

  的确,当要保存下来的传统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年年重复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在节日的这一天,过去的事件得到了重演,正是因此,使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认知,更有了一种仪式感、神圣感。但传统也好,历史也好,还是文化也好,不过是我们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乃至构成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于传统的铭记,对于历史的传承,对于文化的感受,比如像对春节等其他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念和传承,我们更应重在平时,更应重在累积和沉淀,让传统穿行我们每一个日子,让文化穿行我们的整个生命……

  现在,我们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节日文化,如何保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如何传承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实际上,这强调的正是这样的关键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乃至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必然是要依托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袁跃兴)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