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新动能

29.08.2016  12:33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总体要求,深刻把握“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和内涵,与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加快推进“补短板”工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我市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一个多月前,在市科技部门指导下,我市成立了首个尝试协同创新的“云平台”——化工助剂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本月初,另一个细分行业复合材料产业的应用技术研究院也宣告成立。

  特别是在8月5日,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发展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总体要求,深刻把握“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和内涵,与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加快推进“补短板”工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在创新发展上,我市提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从源头、主线、转化、主体到服务,创立和形成宽松、自由、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近几年来,我市就已经启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设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推进了互联网在教育、物流、旅游、安全、健康保健等领域的应用系统开发。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建立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1个。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建立,启动建设吉林市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以化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加大重点产业创新力度,设立一系列产业化专项资金。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服务业攻坚战正式打响,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上半年达到10%左右,以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为代表的新兴现代服务业态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互联网新业态企业快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化发展态势明显,电子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电力电子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平台和基础条件更加完备。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三产融合的“吉林模式”启动建设,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稳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模式广泛推广。

  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确定市级行政审批项目333项,省电子监察行政审批网上网运行率100%。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逐步改善,助保金池、种子基金为33户企业推荐融资额度2.5亿元,全市资本市场资源库规模已达到196户,成功推动永丰食品、正业生物、吉林碳谷、聚能碳、吉歌传媒挂牌新三板。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客吉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等6家创业孵化园区和一批项目启动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交通方面,铁路西环线正在进行征拆,沈吉、长图铁路电气化改造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吉哈高速吉林至荒岗段土地征收过半,长吉南线路基土石方、隧道完成过半;二台子机场改扩建工程明确由省发改委批可研、民航东北局批总体规划,山河艮盛仿真航模及附件生产、福航航空学院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能源方面,吉林化纤自备电站已纳入省能源“十三五”规划,丰满水电站大坝全面治理(重建)工程正在进行大坝混凝土浇筑施工,桦甸红石和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城市防洪松花江左岸护堤、松花江干流治理、中部城市引松供水等一系列工程已开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方面,轨道交通项目环评已报环保部,白山大桥等一批路桥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12公里。

  与促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补短板”的另一主攻方向就是在生态和民生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全市生态建设和修复格局逐步建立。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初稿)已完成,落实还林48万亩,造林32445.1公顷。松花江城区“百里生态长廊”进行规划评审。丰满区旺起镇人工湿地开展松花湖环境保护试点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编写《吉林市城区地下水保护规划》报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配合国家发改委完成高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期现场评估工作。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健全。

  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加快共享。教育事业率先发展,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普及工程,推进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开展职业学校与产业对接工程,加快建设吉林市职教园区。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实施零差率销售,实施健康江城工程,推动卫生学校易地新建等一批项目建设。

  特别是,全市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贫困村产业项目全面启动,做到省级贫困村村村有项目。行业扶贫分类推进,制定13个专项方案,完善脱贫攻坚“1+N”行业政策及项目支撑体系,初步完成因病致贫的统计复核和分类建档工作,组织开展“光明救助”扶贫行动。帮扶资金得到有效落实,到目前已发放信贷资金183个项目、919.6万元,争取财政专项资金2234万元。  (江城日报记者/王准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