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蛟河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24.12.2015  21:48

  年初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蛟河市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把握机遇,深挖自身潜力,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既定目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稳增长”增添新动能

  蛟河市不断强化经济开发区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力实施天岗石材产业园区矿山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完成奶子山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规划编制,“三区”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13个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新安屯多金属矿等2个项目即将完成详查。精心包装医疗器械生产等优质项目50个。充分利用“民企吉林行”等载体大力度招商,重点攻关西安超群等超3000万元项目83个,国旅集团、中广核集团等50余户知名企业来蛟考察。琵河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预可研,三金制药等51个项目签约落地。严格落实“四个一”项目包保机制,新建续建雷赞风机生产等超3000万元项目82个,其中沣芝保健品等超亿元项目45个,骨明胶生产等30个项目竣工,松花湖塑料管材等15个项目投产。特别是总投资17亿元的煤炭精洗及物流园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实现当年开工、部分运营,为蛟河市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注入新动力。

  二、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黑木耳、生猪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引导利用还林地块试种中药材,面积增加1900亩。新建嘉绿宝食用菌生产等超3000万元产业化项目4个,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户,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实力整体提升。深入实施“1520”工程,开普科立辉等30户企业达产达效,守庆新能源等15户企业升规晋档,松江管道等12户企业完成技改扩能,凯迪2号机组并网发电,长白山制药纳税达到4.5亿元,添正医药、黑尊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祥晖胶带在深交所Q板挂牌。规模工业税金增长1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全面启动电子商务“六个一”工程,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蛟河,培育各类电商主体812户,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亿元。蛟河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7户。农商行纳税达6300万元。红叶岭公园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即将获批。“十﹒一”期间,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数量位居省内前三。全年接待游客68.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3.1亿元。

  三、着眼提振市场活力,“促改革”实现新突破

  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蛟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员、职能整合到位,不动产登记机构正式组建。制定并公开政府权力清单,精减行政职权346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13项,全部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施 “五证合一”登记制度,办理时限由30天减至1至3天,营业执照颁发量增长90.8%,商事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严格预算管理,依法公开市本级、部门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覆盖,“三公”经费支出节约300万元。强化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实行政府采购“管采分离”,节省财政资金8905万元。其他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有林场和供销社综合改革正式启动,土地经营权抵押和收益权保证贷款顺利实施,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实测67.9万亩,蛟河市医院、中医院非中药饮片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四、立足提升幸福指数,“惠民生”展现新成果

  坚持把民生放在首位,年初承诺的64项实事全部完成。团山子水库如期下闸蓄水,具备向城区供水条件。克服工期短、征地难等一系列困难,按时完成蛟河西站配套工程,保证了长珲高铁正式开通。启动民主小区等3片棚户区改造,实物配租廉租房394套。完成24.5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新建改建振兴路大市场段等6条道路。城区雨污分流管线敷设完工。安装河堤白钢护栏4500延米,城防工程实现整体闭合。302国道改造工程天岗至市区段、红叶谷环线具备通车条件。新建农村水泥路30公里,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0座。清收林地13.8万亩,还林5.9万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中医院移址新建项目主体完工,体育场免费对公众开放,博物馆主体完工,数字影院投入运营,蛟河电视台第二次被评为全国二十强县(市)电视台,3大类8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为552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0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0.7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全市职工、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1.8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7.6亿元。为11.1万名就医群众报销医药费1.85亿元。低保标准提高到450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标准一体化。“救急难”国家级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专项治理,大力实施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强化安全生产“四化融合、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注重加强政府建设,“转作风”取得新进展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复人大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82件。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着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密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强化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审查政府规范性文件101件,其中废止、宣布失效72件。加大政府性投资领域监管力度,全力清理财政滞留资金。组建涉农资金项目综合管理办公室,整合并集中使用涉农资金8000余万元,资金投入的实效性明显提高。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化解信访积案21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纠治“四风”,工作作风持续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