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八月的乡村》与磐石抗战

07.08.2015  10:48

八月的乡村》是著名作家萧军创作的抗战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游击小队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35年版的《八月的乡村》封面

 

  《八月的乡村》是著名作家萧军创作的抗战文学作品。小说真实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军第五小队队长萧明带领六名从旧军队反叛出来的士兵组成游击小队,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同驻守王家堡子的铁鹰小队会合。作者通过游击小队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35年8月小说面世以后,带来了非常大的轰动效应,被誉为“抗战文化的奠基石”,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占有一席重要之地。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对上海地下党送来的《八月的乡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对萧军所创作的《八月的乡村》倾注了一定的心血,亲自关心书的创作,为书写序言,又将萧军《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一起,编入了“奴隶丛书”在上海出版。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萧军也为此被称为“自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涌现出的最优秀作家之一”。该书在各时期用多种版本多次再版印刷,在党内外和国内外影响巨大。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几次再版了此书。1936年美国进步记者斯诺曾与鲁迅谈到萧军,索取了萧军小传,接着就翻译了《八月的乡村》,并在英语系国家多次印刷。还有俄文、 法文、日文、德文等外文的各种版本。2005年,该书被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丛书”中十篇的第一篇。

 

  《八月的乡村》素材取自1933年磐石游击队和磐石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的情况。

 

  磐石是我党较早建立党组织和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地区。1930年,省委巡视员陈德森主持在磐石烟筒山召开中共磐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共磐石县执行委员会。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下辖磐东和磐西区委,伊通、双阳两个特支和7个支部有党员80人。磐石地区党组织发展得非常快,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积极靠近党组织。为便于党组织的扩大与发展,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1931年8月,磐石县委改组为磐石中心县委。“九一八”事变后,磐石中心县委把组织和领导磐石地区各民族进行抗日救国斗争作为自己的最重要工作,很快在磐石一带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烈火。1931年10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首先领导磐石人民开展了有名的“秋收斗争”,揭开了磐石人民大规模的反日斗争序幕。

 

  1932年2月,磐石中心县委又将李红光领导的以朝鲜族为主的劳农赤卫队和县委特务队合并,组建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1933年初,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靖宇来磐石一带巡视并整顿武装力量,将磐石游击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经省委批准,杨靖宇留任政委。从此,以磐石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起来,并由吉林省的磐石、桦甸、双阳、伊通、吉林等县逐步扩展到西安(吉林省辽源市)、东丰、海龙(梅河口)等地区。这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交通方便,处长春、沈阳、吉林之间腹地,又环境复杂,有高山峻岭、平原沟川,易守难攻,适宜游击作战。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把磐石根据地视为心腹之患,采取各种残酷的法西斯手段加以破坏。在政治上强化殖民统治,归屯并村,推行“保甲制”,增设警察机构和特务组织;在军事上屡调重兵“讨伐”、“围剿”,实行“三光”政策。但这一切并没使根据地遭到破坏。南满游击队在与日伪军频繁作战中,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己。

 

  1933年4月,满洲省委傅天飞以团省委巡视员身份到磐石一带进行巡视工作。傅天飞经过长期细致调查,掌握了大量生动资料,能充分反映抗日军民的爱国热情和斗争历程。他打算趁回哈尔滨参加会议的机会,向满洲省委正式提交书面报告。另一方面,由于他酷爱文学,他还准备以文学形式再现南满抗日军民的斗争事迹。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老师、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和省委军委书记杨靖宇的支持。但要先把报告写出来,经过日夜苦战,他于1934年1月18日首先完成了《老傅关于海龙、磐石党、团、军情形的报告》。1月30日,又整理出《老傅关于磐石人民革命军、反日游击运动情况的报告》。但是,傅天飞很想用文学形式表现出磐石的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斗争的情况,但因为当时战争环境艰苦紧张,加上他负责繁重的党团工作,只是形成了一个“腹稿”。

 

  1934年2月,傅天飞在参加省委扩大会议上提交两份巡视报告之后,在哈尔滨找到了他的老同学、青年作家舒群。这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他知道舒群是一位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便决定把巡视磐石形成的文学创作的“腹稿”口述给他。傅天飞对舒群说:“两个人知道这些素材,比一个人更有把握,如果一个人在战争环境中出了意外,另一个可以继续完成。”舒群听后不禁为之动容,于是傅天飞向他口述了一天一夜。他听后非常激动,就向青年作家萧军、萧红说了此事,并把傅天飞请到萧军家中,向萧军、萧红详细地进行了复述。据舒群后来回忆,老傅的口述完整地反映了“磐石游击队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生动地艺术地描摹了惊天动地的激烈战斗,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萧军、萧红两位青年作家也像舒群一样,为磐石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所感奋不已,萧军创作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写的《生死场》中的“革命军在磐石”等章节,都是从傅天飞的那个“腹稿”中的情节演化而来的。总之,《八月的乡村》足以说明磐石早期的抗日斗争非常残酷和激烈、非常有代表性和先进性。(吕勋福)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