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驾”危害不亚于“酒驾” 7类药物或影响安全驾驶

23.09.2015  22:13
   

中国吉林网9月23日讯(记者李丹)“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药驾”,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药驾”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次安全用药月主题宣传活动的重点之一就是“药驾”。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吉大一院中心药房,张文锐主任从专业角度介绍影响驾驶安全的药品和用药反应,提醒广大群众安全用药,平安出行。

药驾”危害不亚于“酒驾

张主任介绍:“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吃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的事故率,达72%;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97%;“药驾”交通事故发生率比未服药、正常状态下高出许多倍。国内一份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药驾危害,不容小视。” 

据交警部门介绍,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嗜睡的药物后开车,反应和判断能力会下降,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危险性更大。如以时速100公里计算,一个瞌睡“点下头”2秒钟内,车就“盲开”出去55米,遇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易造成追尾或翻车。

七大类药物或影响驾驶安全

张主任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药影响安全驾驶。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感冒药。泰诺、感康、快克、新康泰克、感冒胶囊、鼻炎康片、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胶囊等药物大多含有抗组胺类药物,可致嗜睡、困倦、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

镇咳镇痛药。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会可致视觉障碍和突然疲倦,含有鸦片、吗啡、盐酸古碱的镇痛药可致幻觉、精神松懈、平衡感丧失等,安定、氯硝安定、佳静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

止痛类药物。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安乃近、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药物可致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出汗甚至虚脱。

兴奋剂。利血平、可安定、优降宁、硝普钠和甲基多巴等药物可致心悸、心绞痛、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头痛、眩晕、嗜睡等症状。

催眠类药物。丙咪嗪、多虑平等药物可致困倦欲睡,超剂量服用还可导致共济失调,走路不稳。

降压、降糖药。此类药物可致饥饿、心慌、手抖、头晕、出汗、烦躁、焦虑、全身无力,甚至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等症状。

抗精神病药。服用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会削弱患者的注意力和反应力,服用盐酸多塞平片可致嗜睡、多汗、口干、震颤、眩晕、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等,服用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片可致嗜睡、头昏、乏力等,服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卡马西平片也有可能导致嗜睡的不良反应。

不得不开车 如何科学服药

防范措施:

  1、施杜绝小药丸左右驾驶神经的根本措施在于生病服药期间不驾车。如果生病了必须服药驾车,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2、主动表明身份:看病时主动表明“我是司机”,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普通常见感冒,最好选用中成药,或不含抗组胺药成分的,比如白加黑中的“白片”。

  3、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驾驶者服药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商品标签,特别是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等。

4、不可超剂量用药:若自己买药,种类越少越好。对已知有不良反应但不得不吃的药,开车前减半量服用,等休息时再补足全量,或药效消除再开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