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制造业年后闹“春荒” 月薪3000元招不到人

17.03.2015  11:06

  11日,长春市人才市场已连续举办过多场春季招聘会,而在会场门外,老张举着“招工”的牌子,望眼欲穿,身为一家小型服装厂厂长,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亲自来这里“站岗”了,可只招到了一个人,跟目前厂里近20人的用工需求相比,远不能解决问题。

  记者通过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春节过后,我市制造业闹起了用工的“春荒”,在就业市场上,一名在一线负责流水作业的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待遇普遍在2000元以上,很多工厂还开价到3000元以上,可仍然招不够人。中国就业网发布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在去年同一季度,我市制造业招聘需求在全部行业中高居第二位。

   农忙近惹来“春荒” 仅4名工人返厂

  今年46岁的老张在经开区经营着一家小型服装厂,正常开工时,厂里至少需要20名员工在一线操作缝纫机械,个别细节加工和检验、包装成品的流水作业。

  “直到春节前,厂里的人手还是够用的。”老张告诉记者,在2月中旬,厂里还有22名员工,接到的订单基本能按时完成。但春节一过,最让他头疼的难题就来了,那就是每年都免不了的“春荒”。

  “22人就回来了4人,还都是最开始跟我白手起家的设计师和资深技术工人,前年、去年新招进来的一线工人,全都把我‘甩了’。”老张苦笑着说,从自己建厂起,这样的“春荒”每年都要上演一次。

  对于回家过年的工人一去不返,老张认为,他们并不是对待遇不满,在他的厂里,新来的一线工人每月工资能开到3000元以上,提前完成任务还有奖励,跟规模相近的其他服装厂比,这样的待遇已是很不错了。

  那么,没返厂的工人究竟去哪儿了呢?“像我这种靠近市郊的小型工厂,很多一线工人都来自附近农村,工厂都是流水作业,比干农活轻松很多,所以那些家里农活不多的人更愿意来厂里打工。”老张说,而等到4月中旬,差不多就进入农忙时节了,这些工人需要打理自家的田地,因为担心厂里到时候不放人,他们干脆趁春节提前回家了。

  春节后,几家老客户开始陆续向老张发来订单,这些活儿仅靠剩下的几个人是肯定完不成的。5日,老张留下妻子照看工厂,自己开始到各个招聘会现场“站岗”招人,工资仍是每月3000元。仅在市人才市场,他就已经“”过了3场招聘会,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口头答应他“先去厂里看看”,离厂里近20人的需求,还差很远。

   流动性大成业内常态 临时工爱玩“跳棋

  事实上,在长春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老张的小服装厂并不是唯一家遭遇“春荒”的制造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网就曾发布吉林省长春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报告内容显示,在去年这个时期,我市制造业用工需求高达16373人,这个数字不仅在全部行业中排第二位,还在第二产业中排第一位。

  “近年来,制造业春季招工难,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荒’,已经成为常态。而这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去当工人,正好相反,这一行业的求职人数一直接近甚至高于需求人数,业内相关资料显示,去年第一季度,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这个岗位的需求人数是23000多人,而求职人数却高达29000多人,可以说是供过于求。”在高职学校机电工程学院任教多年的杨教授表示。

  杨教授的学生有很多在制造企业实习和就职,在深入这些企业调查时,他发现,造成制造业“春荒”的症结不在于“没有人”,而在于“留不住人”。“制造业用工‘春荒’,这个主要说的是普通工人,也就是负责流水作业的一线工人,他们的工作内容比较机械化,不需要长期的培训或工作经验,大多都是签一两年合同的短期工。无论家住农村还是城市,春节放假回去后,如果恰逢合同到期,很多人就不一定会回到老单位,而是重回招聘市场,看看哪家给出的待遇更好,在各家企业间玩‘跳棋’。

   连亲儿子都不愿意接我班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除了流动性大以外,年轻的劳动力越来越难找也是他们遇到的大难题,近年来,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在他们企业的生产线上出现。

  “我们今年好不容易招满了人手,新招进来37名一线工人中,只有一人是25岁,其余的都在30岁以上,45岁以上的接近一半,我们最希望有年轻人上岗后,通过多年锻炼,能接下老技术工人的班,但现在最缺少的也是这样的人。”牛先生在双阳区经营一家规模在120人左右的水泥厂,他告诉记者,自己遇到的大多数年轻求职者,在学历等自身条件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从事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特别是像他家这种制造水泥、钢材、电料等建筑用料或机械设备的工厂,虽然现代化的流水作业已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80%以上的一线工人日常都是在操作生产运输设备,但由于经常夜间加班,工厂里灰尘、噪音较大,位置又远离市内繁华地段,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会觉得脏、累和缺乏娱乐。

  “别说当工人了,就算是来当厂长,连我亲儿子都不愿意接我的班,嫌我这行又脏又没劲。他大学毕业后,自己去广州做设计了,宁可天天加班到半夜,也不回来。”说到这里,牛先生发出了一声叹息。

   开工利、年终奖压到年后发

  为了对付“春荒”,很多制造企业的经营者也想尽了各种办法。牛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最普遍的手段就是把年终奖扣到过年后,变成“年后奖”,或是在员工入职时就说好,每年春节后返厂都会发一次“开工利”,有时是红包,有时是物质奖励。

  “因为跟员工自身利益挂钩,这样的措施对他们比较有效,这样留住几年后,他们对企业也会渐渐有些感情,离职的几率会有所降低。”牛先生解释说,实施“年后奖”和“开工利”几年后,他厂里一线工人节后返厂率在同行间是数一数二的,今年春节后,118名工人回来了79人。

  此外,还有一些经营者采取长期性的措施,逐渐改良业内原有的用人制度。一家日化加工厂老板透露说,在私营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签五年以下合同的普通工人是很少按工龄涨工资的,但为了多留“老员工”,他从2010年起就在厂里实施新制度,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还是普通工人,无论签的是几年的合同,一律从最初入厂时间算起,三年涨一次工资,时隔近5年,如今他身边的“资深”员工已经从最初的6个亲戚和老乡,变成了20多人的核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