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垮塌成因 四川滑坡现场出现险情 救援人员撤离

26.06.2017  16:29

图为救援人员和记者按要求陆续撤出现场。

6月24日5时45分,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突发山体垮塌灾害,经专家现场踏勘初步分析,这是一次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垮塌山体为当地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塌方量约为800万立方米。截至25日14时,灾害已造成62户被埋、93人失联。

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叠溪镇,位于岷江流向成都平原大拐弯的高山峡谷处,当地山体多发垮塌和滑坡现象。该地区曾于1933年发生7.5级叠溪地震,并诱发大型滑坡——堰塞湖灾害链,堰塞湖一直保留至今。2008年,汶川地震也曾在该地区诱发多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此次滑坡有何特点?成因是什么,与此前地震灾害有何关联?未来这类地质灾害能否预警?25日,科技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以及中科院山地所的专家等。

6月25日,消防官兵在救援间隙抓紧时间休息。 四川消防 供图

长期、多因素交叉形成灾害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川西地区地震是很频繁的,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六七级的地震。川西地区每20年就有一次六七级的地震。”卢耀如认为,川西和滇西两个地区有互补的情况。滇西地区地震活跃的时候,川西地区地震就弱一些;川西强的时候滇西就弱一些。这次茂县的滑坡,实际上是1933年叠溪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复合造成的隐伏灾害的效应,是青藏高原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