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抗战 不怕牺牲

02.07.2015  21:21

经历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经历过生死,才知道生命的珍贵。

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老兵,他们面对侵略者毫不畏惧,英勇战斗。他们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记者走进老兵的世界,听老兵讲述战争惊险的一幕幕……

    险中生还 子弹打穿头颅捡回一条命

祖籍陕西的聂生茂老人如今已经94岁高寿了,现居住在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和侄子住在一起。谈起过去的战斗,老人历历在目:“有一次跟小鬼子打仗,一颗子弹从我的这里打进去,从这里钻出来……”老人边说边指着当年中弹的位置给记者看,他先指了指左耳根部,又指了指右腮。原来,子弹贯穿了老人头颅。“当时以为自己肯定死了,可没想到竟然活了下来。”老人说。

聂生茂19岁时在山西省垣曲县正式穿上军装。他参加的第一次抗日战斗是在山西省阳泉市西面的乱石山地区。老人说,这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攻坚战,因为初次参战班长特意将聂生茂安排到离战斗比较偏远的地方,没想到日本侵略者的增援部队到得很快,聂生茂所在部队打了败仗。偏离正面战斗区域的聂生茂,还没得到撤退的消息,就已经被敌人包围了,见他还是个孩子,日本兵没有对他开枪,要生擒他,聂生茂拼命跑,最终死里逃生。

聂生茂老人记忆中的第二场重要战斗发生在文曲县一处平原地带。当时,国民党嫡系部队已全面撤退到黄河以南,聂生茂老人所在部队被日本一个军包围,坚持了一年多最终被俘(全团仅剩五六百人)。老人回忆说:“日军妄想招募这支部队为己用,命令我们团长冯汉英让士兵们食用日本军粮,但是团长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军人,宁死不屈。我被俘后被迫到煤矿干活。在那里,要干重活,吃不好、睡不稳,生病还要挨打,同伴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最后就只剩下几个工人。”终于有一天, 聂生茂装扮成拉煤的装卸工逃出了煤矿。时间到了1945年,这一年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聂生茂加入了解放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

聂生茂的侄子聂西川说:“我小时候就听着伯父故事长大,伯父是典型的革命军人作风,对什么事都不在乎,不计较,每次涨工资涨多少,伯父从来都不在意,关于待遇的问题也从来没有找过组织,他的要求标准特别低,还停留在战争年代,觉得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幸福的了,他从来不抱怨。

斗智斗勇 一车西瓜炸死十几个鬼子

 

沿着蜿蜒的小路,记者来到白山市江源区大阳岔镇,这里住着一位名叫罗文亮的老兵。走进老人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小菜地,这是罗文亮老人和老伴种的茄子、豆角、土豆……菜地旁边的木柴堆得整整齐齐,这是他们用来烧火做饭和取暖的。据了解,今年89岁的罗文亮是山东省五连县人,他1945年4月入伍。1954年,当了7年排长的他复员回乡就住在这里了。

看见记者一行来,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当年的往事:“我爷爷是被日本人打死的,我当兵也是为了给爷爷报仇。那时鬼子来了后,烧杀抢掠,到处祸害中国人,小日本太可恶了。”据罗文亮回忆,当年鬼子来村里扫荡,他的爷爷眼神不好,不能跑,听到枪响,他正顺着枪声看,结果被鬼子一枪给打死了,奶奶看到爷爷被鬼子打死了,当时就昏过去了。老人说:“爷爷死的那年已经70多岁了,连棺材都没有,用高梁秸编成席一卷就埋了。

那时起,才七八岁的我老恨日本鬼子了。”罗文亮说。长大后,日本鬼子把他抓去, 给他们挑水。老人回忆:“挑水用的不是现在的水桶,是当地的泥灌子。有一次,我挑着水正赶上刮风,泥灌子被风一吹,撞门上了,碎了,水也洒了。我横下心把扁担一扔,不干了!当八路去!”于是罗文亮就跑到了八路军办公室,参加了八路军。那时的八路军装备比较简陋,特别是缺少武器。他刚去也没有军装,只给了他一条黄腿带,这还是优待新同志,就这样,罗文亮算正式参军了。

罗文亮老人说:“那时候我不知道怕死也不知道怕累,就是一心想办法怎么和鬼子打仗。我们当时没有枪啊,就只有手雷,平时我们就琢磨着怎么破坏鬼子的铁路,扒铁轨,让他们走不了道。后来,我们知道好鬼子好吃。正赶上是夏天,天气热得不得了,鬼子也热啊。我们就弄了一车西瓜,把地雷埋在了西瓜里,看见鬼子来了,我们故意扔下车就跑,鬼子们见有西瓜,就顾不上抓我们了,一窝蜂似地上车抢西瓜,只听见“”地一声,我们埋在西瓜里的手雷就炸了。结果炸死了十好几个鬼子,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罗文亮的老伴闫金美对记者说:“现在住的房子是民政局给买的,屋子维修、换窗户什么的他们民政的人也都给管,家里电器很多也是他们给买的,过年过节也经常买米面什么的来看我们,老伴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我们觉得现在生活得挺好的了。

保卫百姓粮食 战士们打得鬼子满地跑

 

在白山市浑江区新建街道园林社区一户居民房里,记者看到了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小老头,他就是老兵周玉浩,如今88岁的老人听力不太好,但是他思维清晰,精神头儿很好,一点也不糊涂。

周玉浩老人是山东省文登县人,1945年1月,刚刚18岁的周玉浩在老家参了军,加入了东海独立团。刚刚加入部队的周玉浩充满了斗志,参军没多久,他就有了第一次“打鬼子”的经历。当时他所在部队正驻扎在山东牟平地区,负责保护地方百姓不受日本侵略者的侵扰。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周玉浩所在东海独立团一营的将士们正早起跑操,在外探听消息的战士回来报告,日本鬼子前往深云桥附近的庄子抢粮。接到消息后,周玉浩所在连队全连出动,连长命令:“把不能用的辎重全都扔下,轻装上阵,尽快赶到深云桥,阻击鬼子。”周玉浩记得,大约走了三里多路,便碰上了鬼子,他们刚刚抢完了一个庄的粮食,正逼着老百姓用马和骡子把粮食运往据点。周玉浩所在的三排在连长的命令下悄悄绕到鬼子身后,随后,连长一声令下:“打!”随即机枪手的一排子弹就朝着鬼子扫了过去。“小鬼子怕死得很啊!枪一响,小鬼子就全乱了,扔下粮食就跑,我们一帮同志就在后面追,打死了他们不少人。”周玉浩清晰地描述着,“那一仗,全连共缴获了一万多斤小麦,我打死了3个鬼子。那可是一个庄子老百姓一年的口粮啊,全连的战士都高兴得不得了。”老人边说边笑了。

周玉浩说:“抢回来的粮食我们全都给老百姓发回去了,连长命令我们一粒粮食都不准动,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要抗击侵略者,同样也要把老百姓的东西保护好。

【中国吉林网记者 刘怡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