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脚凉麻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前兆
俗话说“人老先老脚”。大冷天,中老年朋友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平时觉得腿脚冰凉、怕冷,在家中、甚至睡觉时也要穿厚袜子保暖;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肚子常感到酸胀,或者酸痛,停下来休息后又能行走一段时间,可走了没多久,又要休息一下才行。大多数人都不把这当回事,其实这种酸痛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随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群的不断增加,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人群也比往年多出了四倍,国际医学专家说它是一种比癌症更可怕的疾病。
近日,本报特邀中医外科周围血管病名家、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春生修堂中医院学科带头人何恩良教授,与大家交流中医如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腿脚凉酸痛
摸摸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很弱
50岁左右的中老年朋友要尤为注意腿脚怕凉及酸麻痛。根据以下症状可以在早期进行自我诊断: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时坐下小憩片刻,则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
当你经常脚发凉,或者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或者是紫红色,还可摸摸脚的温度。有病的脚会比较凉。摸一摸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如果动脉搏动正常,即可排除,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很弱或消失,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能性就很大。
下肢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治疗费用高后患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千万不能拖。疾病后期,动脉甚至可能从硬化狭窄演变为完全闭塞,这时即使在休息时肢体亦处于极度缺血状态,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的疼痛称“静息痛”,尤以夜间和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症状严重。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使其活力逐渐丧失,最终会出现患足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此时再去医院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虽能部分改善残余肢体的血流,但已经发生坏死的那部分肢体仍需进行截肢手术。
一部分患有下肢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手术下支架后,后半生就必须吃溶栓药,时间久了,支架的周围还会形成血栓。还有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费用昂贵不说,且接头会形成血栓,创伤大、风险大,不适宜于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和糖尿病的患者。
中医称为“脱疽”
病根儿在血泣不通
治疗重温阳通脉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早了几千年,称为“脱疽”。《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由此可见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的“病根儿”有着清晰的描述,即寒邪导致血泣不通。因而中医在治疗办法上就能抓住要害,对症施治。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的病因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因此在用药上目的明确,方法多样,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初期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时以“温阳通脉、活血化瘀”为纲,同时根据患者本身不同的体质、生活习惯等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药。
溶栓通脉法
一消二托三补四温
恢复患肢血管代谢功能
手脚怕凉,腿肚子总是酸麻痛都是由于血流不畅,要解决下肢动脉硬化的问题就要首先使麻痹的血管植物神经恢复正常,溶栓通脉,恢复血管通畅,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促进组织再生。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精髓的继承,根据“气为血帅”的中医理论,利用中医“消、托、补和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消之”的治病原则,采用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疏通经络、化腐生肌的纯中药方剂辨证施治。
证型不同,病因不同,需要分别施以不同方案。使用溶栓通脉疗法疏通经络,改变血管内壁的弹性,快速修复受损的瓣膜,使突起的团状、条索状血管团逐渐缩小、平滑。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消除血栓形成的因素,防止产生新的血栓,这样,患肢血管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代谢,消除腿脚疼痛及酸麻凉、甚至是末端萎缩溃烂等。记者 何伟
■本期专家
何恩良: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春生修堂中医院周围血管病及男性病学科带头人。同时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外科脉管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省科委三等奖2项,主持省科技厅课题1项,参与国家新药基金课题及中管局课题各1项。
诊疗范围:对周围血管疾病、疮疡病、泌尿系统疾病有其独到之处,如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深浅静脉血栓形成,各种恶疮肿毒及慢性前列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