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9.04.2016  09:58

      吹响集结号,打响攻坚战。勇于拼搏的62万梅河口人,再次按下快进键,在217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摆开了脱贫攻坚的战场。

      动员宣传 目标明确

      2015年12月31日,梅河口市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动员全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会上,全市24个乡镇街向市委递交脱贫攻坚责任状。

      而后,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脱贫工作总体目标、标准和时序,向全市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总体目标:“两个确保”,到2017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完全脱贫,确保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标准:贫困人口脱贫标准预测为2016年3230元,2017年3430元。贫困村“摘帽”标准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不低于全市农村平均标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时序:计划2016年脱贫省标贫困人口10000人,其中国标贫困人口5930人,2017年脱贫省标人口3138人,其中国标贫困人口2030人;确保16个省级贫困村2017年全部“摘帽”;2018年攻坚扫尾;2019年、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脱贫户全面过上小康生活。明确了总体进程安排。依据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总目标,明确该市开展驻村结对帮扶工作时间的总体跨度为5年,即从2016年3月11日开始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脱贫攻坚阶段,从现在开始到2017年12月31日结束,主要任务是通过市直部门、企业包镇、包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个省级贫困村全部摘帽。第二阶段为巩固提升阶段,从2017年1月1日开始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主要是对已经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巩固脱贫成效,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水平,同步实现小康。

      为了营造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整体氛围,该市加大了宣传力度,在梅河口电视台制作了专访节目,在《梅河经贸报》开辟专栏,还在《吉林日报》、《吉林信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制作《扶贫攻坚工作简报》16期,印制《脱贫联心卡》10000份,《脱贫攻坚手册》20000份,做到包保干部、贫困户、镇村干部人手一份。设计制作了市、乡、村三级脱贫攻坚工作图板,实行挂图作战。

      细致调查 精准识贫

      对贫困人口情况,开展了“回头看”,经细致调查,截至目前,梅河口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40户、13138人。其中,国标人口4024户、7960人。在全部贫困人口中,按照致贫原因:因病致贫10471人,占79.7%;因残致贫1051人,占8%;因学致贫420人,占3.2%;因缺少资金和技术致贫302人,占2.3%;因灾致贫210人,占1.6%;因缺少劳动力致贫198人,占1.5%;因其它原因致贫486人,占3.7%。按照致贫属性:困难户9066人,占69%;低保户3908人,占29.8%;五保户164人,占1.2%。按照贫困程度:较重8978人,占68.3%;较轻4160人,占31.7%。共有16个省级贫困村,总人口21810人,核定贫困人口3283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5%,平均贫困发生率15.05%。

      示范带动 分解包保

      2016年1月4日,在元旦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市委书记王爱明、市长张恒分别带领包保部门、企业领导,来到各自包保的贫困村对接。他们还分别来到保兴村贫困户王占魁、徐树良家和春光村贫困户何万发、时彦贵家,面对面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嘘寒问暖。而后全体市级领导和100个市直部门、102个企业,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帮扶对接。先后走访1438户、3646人,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共计252万元。

      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该市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3名精干人员设立了脱贫攻坚办公室,具体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检查指导等工作。同时,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乡镇(街)、村主体责任,市直部门、单位和企业包保责任和党员干部帮扶责任。市级领导干部每人包保一个乡镇,市党政班子成员及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每人再包保一个省级贫困村。市级领导干部每人直接包保联系5户贫困户,乡科级实职正职领导干部每人包保联系4户贫困户,实职副职领导干部每人包保联系3户贫困户,股级干部每人包保联系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每人包保1户贫困户,以建档立卡“回头看”确认的贫困人口为目标,共结成帮扶对子4868个。

      增派力量 发挥作用

      为了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市委决定增派力量,提高村级班子的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选派138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或兼任了152个村第一书记,兼任本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负责推动精准扶贫政策,带动该村产业发展。二是利用村“三委”换届机会,选好贫困村一把手,注重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人用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三是开展创业带富能力培训。结合全省“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为16个贫困村选送了35名思想素质好,有较强带动能力的致富“带头人”,到省里进行培训。四是按照“不落一村、不落一户”的原则,选派3022名党员干部,在全市有贫困人口的291个行政村,组建了280个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做到贫困户包保全覆盖。

      社会参与 大众扶贫

      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现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由工商联牵头,通过“光彩行动”,深化村企共建工作,鼓励企业通过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合作共建、捐资捐助等形式,开展包乡包村包户扶贫;由宣传部牵头,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由市人武部牵头,推动军队和武警与贫困村融合扶贫;由市脱贫办牵头,发挥好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加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各方力量,搭建社会扶贫平台;由市总工会、民政局、教育局牵头,广泛开展好“金秋助学”、“圆梦大学”活动。由市慈善总会、红十字协会牵头,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母亲健康快车”、“春蕾计划”、“安康计划”、“消除婴幼儿贫血”等公益平台帮助贫困妇女和儿童。

      重点突出 加大投入

      制定了16个省级贫困村脱贫方案。明确帮扶措施,引进扶持项目,加快贫困村产业发展,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不低于全市农村平均水平。计划乡镇自筹681万元,部门帮扶784万元,修建机耕路79千米,灌溉井59眼,田间灌渠36千米,拦河坝4座,塘坝16座,电灌站6座,桥涵闸20座,灌溉设备35台套,边沟99千米,水泥路45千米,围墙65千米,维修供电线路1014千米。计划乡镇自筹815万元,部门帮扶384万元,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8082亩,养殖业205万头只,木耳和菌类307万袋,中草药1940亩。资金缺口部分计划充分利用包保部门单位的优势,深入挖掘各方面政策、措施和项目、资金潜力,并积极向上争取。

      措施精准 对症下药

      明确落实了19项精准扶贫措施。新发展棚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山地苗圃等特色经济作物14300亩;新建(改、扩建)标准化牧业小区30个;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00人,确保5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16个贫困村培训3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70户贫困户创业再就业;培训“吉林巧姐”50人、“吉林网姐”50人、“吉林大姐”100人等培训项目,确保200户贫困户家中的妇女上岗就业,依托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帮助30户因残致贫家庭实现创业脱贫;实施教育资助,分别对学前、义务教育、中等职业、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生进行教育资助;实施雨露计划,对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进行资助;实行新农合缴费补贴、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贫困户就医减免和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救助政策;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落实扶贫对象民政养老政策;落实残疾人补贴政策,为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补贴;落实扶贫对象民政救灾救济政策,每年投入535万元用于救灾;落实特殊群体责任管理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详实管理系统,加强关爱、服务及救助。

      政策倾斜 项目扶贫

      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和行业项目资源,谋划了第一批次11个行业扶贫项目。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和维修农村水泥路150公里,向16个贫困村倾斜;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6.8万人饮水问题;实施一统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解决灌区内2万人口、近2.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受益贫困人口727人;实施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项目,解决5416户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2016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4.5万亩;实施崩塌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383万元,对个别乡镇塌陷区灾害综合治理;实施贫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建设围墙(栏)4万延长米,硬化边沟6万延长米、文化广场2万平方米、农户庭院3.5万平方米……实施电商扶贫项目,建立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为贫困村网商提供技术和创业孵化服务;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依托木耳、中药材等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争取科技补助资金支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1500万元对基层文化服务点(站)进行设施设备提升;实施光伏扶贫项目,计划建设5个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合作社扶贫项目,依托市科技支农办公室与省农创投资集团合作,投融资1.2亿元,成立100个村级合作社、发展1000名党员志愿者,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进行帮扶,通过党员志愿者帮带生产或者按合作社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将这100个村所有贫困户都纳入合作社,预计能带动贫困人口约1000人以上增收,促进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