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

16.02.2015  02:35

新华社记者 何平 刘思扬 赵承 徐扬

共和国版图上,东北三省举足轻重——

作为中国工业原料和装备的高地,它以独有的优势支撑和引领着中国工业化进程。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引发广泛关注,有人甚至以“断崖式下滑”来形容。

东北经济怎么看,东北振兴怎么办?

解析“新东北现象”这个样本,实际上就是回答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东北经济是否进入寒冬?

数九严冬,东北大地滴水成冰。

大连湾,零下20摄氏度。上百名工人齐声喊着号子,为一座名为“西方巨人”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进行最后的组装。

天气的冷对东北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经济的冷却让他们不免忧心忡忡。

我们正在吃老本。”迎着刺骨寒风,站在码头上的大船重工副总经理殷学林对记者说:“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只接到一个新订单。

感到寒意的,岂止大船重工?在这个冬天,东北的煤城、钢城、油城,感受同样强烈。

我们北上吉林、黑龙江。

吉林石化生产艰难,亏损严重,成品油堵库。

龙煤集团,这家拥有24万职工的大型企业,11年前曾以拯救者身份重组了“四大煤城”,如今却成了被拯救者——去年亏损约50亿元,靠地方政府“输血”度日。

大庆油田,一直创造着共和国自力更生的辉煌和传奇,从今年起每年减产150万吨原油。黑龙江将因此减少60亿元的税收。

翻开东北三省的账簿: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降为5.8%、6.5%、5.6%。

这里虽有主动挤水分的因素,但经济热度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东北经济,真如这寒冷的天气一般?

沈阳市铁西区。“1000000”,一座晶莹剔透的数字冰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华晨宝马公司庆祝第100万辆宝马车下线的创意之举。

走进焊接车间,近700台机器人,摇头晃脑,来回穿梭,火花飞溅中,忙碌作业。流水线上每隔几分钟就跃出一匹“宝马”……

2014年,华晨宝马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量近29万辆,增长34%。

华晨宝马“一马当先”。米其林、普利司通等数十家企业随之而来,在铁西形成了“群马奔腾”的产业集群,每年产值数百亿元。

冷还是暖,宝马有自己的预判:

它们在铁西的投资不仅是整车,还有最新型的发动机、研发中心……在上轮合资合同到期的前几年,宝马就主动提出将合约延续至2028年……

在东北采访,记者注意到,虽然一些传统产业举步维艰,但高新技术引领的后起之秀却长袖善舞。

室温20摄氏度,与室外温差近40摄氏度——大连金普新区,我们乘坐电梯,下到一个深19米、面积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间。这是光洋科技的地下机床王国。一排排机床代表着世界先进技术,都源于他们的科技创新。

这里一年365天温暖如春,温差不超过1摄氏度。湿度、温度、震动的些微变化,都会影响到机床生产的精度。”董事长于德海向记者解释道。

就在这座地下工厂,于德海团队研发的五轴联动机床,打入了机床鼻祖德国的市场,令西门子、发那科等国际巨头侧目。

就在一些企业发愁产品过剩时,于德海也在“发愁”,不过愁的是订单太多,产能太小。他告诉我们,公司正在筹建一座24万平方米新的地下车间。

一汽独大”的长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批拥有知识产权、市场应变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在茁壮成长,对这个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形成多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