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道,请避开这些“坑”

09.10.2018  11:02

  很多初为人母的宝妈以为,分娩是最大的难关。没想到,宝宝呱呱坠地后,养育才是新手爸妈长期需要攻克的难关。比如,有人说“母乳过了6个月就没营养了,该断则断”;还有人说,“户外细菌多,孩子太小受不了,待在家里最安全”……一个个育儿的“经验之谈”让新手爸妈“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是好。本期求证我们请专家就上述问题给家长们支支招。

  本期专家:

  倪锡莲 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委员会委员、省妇幼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新生儿科和儿童保健临床工作30余年,对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高危儿早期干预、婴幼儿营养、喂养指导等具有丰富经验,擅长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行为性疾病和儿童营养性疾病的诊治。

  母乳过了6个月就没营养?胡扯!

  倪锡莲:母乳喂养,好处多多。母乳是婴儿最理想天然食品。

  (1)母乳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易消化吸收,可提供孩子同时期生长发育营养素需求。

  (2)提供生命早期的免疫物质,可减少子代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及肠道系统疾病。据统计,不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因肺炎引发的死亡率有所增加;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可使中耳炎风险降到1/3,气喘病风险降低一半。

  (3)促进孩子胃肠道发育,提高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

  (4)促进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喂养过程中,妈妈的体温、气味、接触、语言、眼神等,能给宝宝末梢感觉神经传递良性刺激,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形成反射弧,促进孩子对外环境的认识及适应。

  (5)减少宝宝成年后代谢性疾病发生几率。母乳喂养坚持1至2年,可减少宝宝成年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几率。

  “聪明”的乳汁:不同阶段,乳汁成分不同

  倪锡莲:以上说明了母乳喂养的好处,再说一下母乳成分的变化。母乳成分并不总是相同,随着婴儿月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1)不同时期母乳成分的变化。初乳:初乳是母亲分娩后最初几日内所产生的乳汁。外观粘稠,颜色发黄或清亮。初乳比成熟乳含有更多抗体和抗感染蛋白、白细胞及丰富维生素A,有助于预防婴儿感染;有轻微通便作用,帮助清理肠腔内胎粪,从而排出胆红素,预防黄疸;含有生长因子,有助于婴儿肠腔发育,预防婴儿过敏或不耐受。因此,让婴儿吃到初乳非常重要。

  成熟乳:成熟乳是继初乳几日后母亲乳房所产生的乳汁。成熟乳分泌量大,此时乳房充盈、变硬和变重。

  (2)哺乳过程的成分变化。在一次哺乳过程中,先产生的乳汁称为前奶,后产生的乳汁为后奶。前奶与后奶的营养成分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奶主要提供丰富蛋白质、乳糖和其它营养素及大量水分。婴儿出生6个月内,即使炎热天气也不需补充水分。喝水反倒会减少母乳摄入量。

  后奶含脂肪较多,母乳大部分能量由此提供。每次哺乳时应让婴儿充分吸吮,吃空一侧乳房再吃另一侧,以便吃到足够后奶,保证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能量。每次哺乳时间大概20至30分钟,大约3小时母乳喂养1次。

   6个月后的母乳仍是宝宝主要“口粮

  倪锡莲:很多人所说的“母乳过了6个月就没营养”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6个月后的母乳中抗体成分逐渐消失,但仍是婴儿热量和高质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6个月前后的母乳中所含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总量大体相同,但各种营养素的量占宝宝身体所需要的量的百分比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随着宝宝长大,母乳不能完全满足孩子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但这并不说明母乳就没有营养,而是提醒妈妈们要给宝宝添加辅食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辅食添加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婴儿2岁及2岁以上。

   这些人群确实不适合母乳喂养

  倪锡莲:虽然母乳营养价值很高,但并非每个宝妈都能母乳喂养。以下人群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

  (1)患有严重心脏病、严重肾脏肝脏疾病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伴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的产妇,母乳喂养会增加母亲负担,造成病情加重。

  (2)母亲患有传染病急性传染期,进行隔离时,暂不宜哺乳。

  (3)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可能随时会情绪失控,易威胁到宝宝人身安全。

  (4)服用药物的妈妈。母亲因病需服用某些药物,如可待因或放射性药物,应暂停母乳喂养。

   户外活动很重要

  怕户外不安全,把孩儿培养成“宅娃”?不可取!

  冬天怕天冷,夏天怕天热,春秋又怕刮大风……这样的天气、季节,室外统统不安全,娃娃都要“”在家里养。这样培养出的娃娃体质能过关吗?

  倪锡莲:怕小宝宝生病,认为家中是最安全的环境,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户外活动好处很多:

  (1)提高各器官功能。肺活量增加,呼吸功能增强;心脏功能增强,为承担更大体力负荷准备了条件;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消化酶活性,增进食欲;可加速视觉、听觉、触觉和平衡觉等综合信息传递,使动作更协调,反应更敏捷;锻炼还可消耗过多脂肪,使体型更匀称健美。

  (2)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经常户外锻炼的儿童,更能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增强抵抗疾病能力,使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发病率下降;户外活动或日光浴,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促进宝宝生长、智力和情商的发育。户外锻炼可改善睡眠,促进生长素分泌,加速生长;促进亲子情感交流,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尤其是情商发展和提高;还可培养小儿的组织性、纪律性、坚强意志及克服困难的信心。

   宝宝户外活动有尺度

  倪锡莲:带孩子户外活动应把握以下要点:

  (1)选择适当时间。宝宝空气浴时间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季节而灵活安排,但不应经常变更或无定时。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进行为宜。每日1-2次,每次持续时间由开始的2-3分钟,逐渐延长到10-15分钟,20—30分钟,最后可加至2—3小时(夏季)。

  (2)随气候变化为宝宝增减衣服。给宝宝晒太阳应根据当时气温条件,尽可能少穿衣服。衣着过厚易出汗,也易受风而患感冒。

  (3)不宜空腹,活动后要补水。空腹易使宝宝发生低血糖,影响发育;外出活动记得带水,随时为宝宝补充水分。

  (4)注意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安全活动场所是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小细节要格外注意

  倪锡莲:小婴儿眼部功能尚未完善,应避免直接对着太阳日光照射。人体可受太阳直射,散射及反射光的共同作用,对婴幼儿、体弱儿童较为适宜用的是散射和反射光,应避免日光作用过强的直射。可按季节佩戴帽子遮住眼睛,其余部位可多暴露一些。

  1岁以上儿童可进行日光浴。在进行日光浴前,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空气浴。可让小儿躺在床上,使其全身均匀接受日光照射。小儿仅穿三角裤,头戴宽边帽子(保护头部和眼睛。时间:夏季可安排在上午8—9时。气温在24—30摄氏度间为宜。照射时间原则上由短到长。日光浴场所应避风、清洁;注意小儿反应,出汗应立即结束;及时补充水分;应注意有否皮肤灼伤或脱皮、皮疹、精神萎靡不振等现象,若有应停止锻炼。

  切勿将孩子突然放到冷空气中“锻炼”。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得到锻炼,反而会令其功能失调,人为增加患病可能。记者 宋育欣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