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抗战老物件:谁知道这本抗战诗集作者是谁?

23.07.2015  10:51

王锦思展示收藏的诗集 新文化记者 吴廷 摄

新闻回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新文化报与 长春 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史实展,现征集抗战时期的老物件,我们将邀请专家对老物件进行鉴定,这些物品有机会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展出。

如果您想参与,赶快拨打新文化热线0431-96618报名吧! 详情》

在收藏家王锦思的收藏品中,有一本诗集他格外珍惜。这是一本手工装订的手稿,只有数十页纸,封面已发黄,整本书用钢笔书写,封面用毛笔写着“昨夜底歌,雪晴”,而在封面的左下角,用另外一种字体写着“民国三十七年于长春”字样。看得出来,作者文化水平较高,钢笔字流畅大方、苍劲有力。而更可贵的是,诗歌集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于一身。在那个年代,有诗人“雪晴”还在用笔坚持呐喊和战斗令人敬佩。

很珍惜 平时很少拿出来

“这本书我通篇读了,可以看出作者对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充满了愤恨,而从这本诗歌所记录的时间和地点,能看得出作者一直处于逃亡状态。”王锦思说,这本诗歌是他多年前收集到的,平时很少拿出来。

“每拿出来一次就磨损一次。”王锦思说,他通过阅读,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而诗歌也反映出作者反抗伪满洲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凡是涉及到伪满洲国时期后改的地名,诗中都加上了引号。

“你看,比如日伪命名的‘奉天’、‘新京’等地点,都加了引号,这表示作者对这些地名的不予承认。”王锦思说。

可以看到,诗歌第一页是目次,包括《家境》、《春天风夜记》、《有那么一天》等32首诗歌,从第一首诗歌开始,每首诗歌结束都写有时间、地点。

想寻找作者或其家人

“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写关于自己的情况,所以现在我想寻找这位作者,从目前来看,作者本人很可能已经过世,但其家人或朋友可能会知道此事。”王锦思说,在诗歌中第一个出现具体地点的是“别家途中”的辽宁省沈阳市马三家边台村,“家”的附近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榆树,因此可以粗略判断这位作者的老家是辽宁,而其家乡可能距离此处不远,日本侵占东北十年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涯,在辽、吉两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我非常想找一找他的家人,也想了解一下这个抗日诗人的生平简历。”王锦思说,在面上的民国三十七年应该是后来有人写上去的,因为字体很明显与作者的不同。

如果您的长辈或亲属有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并爱写诗,不妨跟我们唠唠,或许他(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新文化热线:0431-96618。

有那么一天》(节选)

有那么一天

风吹云散

霾鬼灭迹

还我河山

而当今天

生也难堪

死又不甘

要盘算 该怎办

那么 就在今天

求活命的人们 起来干

爱自由的人们 起来干

要主权的人们 起来干

争独立的人们 起来干

觉醒了的人们 起来干

起来干 干 干 干

教贪睡的人们 睡不安

干他个地覆天翻

干到盼的那一天

……

1945年夏历正月初八于蛟河

■市民晒抗战老物件

指挥刀、望远镜样样有

从22日一早开始,新文化报的热线就响个不停,截至昨日下午2点,打电话称家里有抗战老物件的读者多达38人,有读者称家里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证,还有抗战缴获的望远镜、伪满洲国的报纸……

“我父亲以前是个八路军,在战斗时缴获了一个望远镜,现在还在家里保存着。”长春市民任先生说,望远镜是父亲当年大概是在河北一带与日军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任先生说,如今望远镜还能正常使用,上面有一些英文字母,具体是什么意思就不清楚了。

“我有一把日本军官的指挥刀,是十多年前在一个老房子拆迁的路边买的,如果有关部门有需要可以捐赠。”长春市民张先生愿意捐献日本军官指挥刀。

■动态

史实展预计9月份开展

“随着工作的继续开展,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工作,计划在9月份开始展出。”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平介绍,此次展览的主题是“以史为鉴,珍视和平”,设计上力求创新,围绕主题。以实物、图片、沙盘等手段,运用展示柜、展示墙、观众互动区进行立体化展示。

新文化记者 刘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