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深 把“苗”墩实——全市年轻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驻村入户”实践锻炼纪实

02.09.2015  10:35

  8月13日晚6时,扶余市三井子镇永久村。正是酷暑天气,空气都烤人。

  忙碌了一天的曹伟、王冠、初雪飞、于松巍用冷水洗把脸,头发还是湿的,就相继与小组搭档来到村委会会议室。他们是这个村里的“特殊村民”,是有“来头”的,他们都是“80后”,在村委会会议室与各小组学员见面后,开始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梳理和交流。这一天是他们在村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干、同思、同进步”的第三天。前两天,他们上午劳动,下午走家串户访察民情、搞调研。在农民家的屋内、屋外、田间,进行农事体验,倾听农民愿望诉求,探索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他们说:“这是一种真正的锻炼,一种思维的转变。

  这些年轻干部的乡村体验,是日前全市年轻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驻村入户”实践锻炼活动的一个缩影,他们是第一小分队的学员。

  该活动由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共设计了“专题预习”“业绩展示”“拓展训练”“学习研讨”“驻村入户”“方案评比”“学员自测”“廉政教育”“学习汇报”九个培训环节,为期一个月。33名学员分别来自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都是1980年以后出生、担任乡科级正职领导职务,或者任副科级职务的“三方面”干部,年龄最小的仅28岁。此次他们分4个小分队16个调研组一竿子到底,赴三井子镇四个行政村,入住20户农家,开展7天6夜的“驻村入户”实践锻炼。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武胜国对此次培训十分重视,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汇报,并对办好培训班提出明确的指示和要求:“这次年轻干部培训班,要从严从实,务实管用,努力办成特色班、精品班,达到锻炼培养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双重目标,为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储备后续力量。

  33名学员有85%是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普遍缺乏乡镇和村一级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基层工作、不了解基层群众,“驻村入户”目的就是通过短期基层锻炼实践,体民情、转作风、接地气。

  为确保培训有序高效进行,市委组织部在整个培训流程实施了阳光管理、阳光考核、阳光反馈,将考察识别干部贯穿培训始终。制订印发了《驻村入户环节学员行为守则》《2015年全市年轻干部专题培训班学员考核办法》,设置4个观察组,全程式跟踪考核。最后考核成绩市委组织部备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

  安家7天

  学员驻村入户,每天有四个规定动作必须完成,走访农户、参加劳动、座谈研讨、民情日记。

  此次“驻村入户”实践锻炼活动从8月11日开始,主要任务之一是体验农村生活。

  “要衣着朴素、穿平底鞋,注意安全和纪律,不饮酒、不挑食……”市委组织部事先为学员们驻村入户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条要求”。

  8月11日上午,当33名学员共同乘车到达三井子镇政府后,没有热烈的欢迎和接待仪式,18名女学员、15名男学员听取了镇党委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就立刻背上行囊直奔驻点村民家“安家”。

  被安排在六井子村李国安家的高轩和郭丽明两名女学员进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7天的生活费交到女主人手里。

  8月中旬农忙还没开始,农活不需要太多的帮手。村里人把这些“溜光水滑”的城里人当客人看待,心理上也保持着距离。这样的状态显然摸不到实情,也搞不好干群关系。怎样才能既做好调查,又能最大限度地帮农民做些事?学员们动开了脑筋,经过商量、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没有重活就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做实。

  于是,这些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脱胎换骨”。

  每天天刚放亮,他们就一骨碌爬起来,和主人一起烧火、做饭、扫院子、喂猪、喂鸡,进农田除草、浇水、灌地……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他们平时只看别人干过,如今自己亲手操家伙,那感觉还真是不一样。好在他们事先做好了心理准备,喂猪,不嫌脏;灌地,不嫌累。他们说,跟农民在一起,不能太“讲究”,否则,农民会瞧不起你。他们把农民当亲人,农民也把他们当孩子。
   
      年轻干部扎实朴实的工作作风很快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干群关系也越来越热乎,驻户农民也开始带大家走进田间干些“重活”。钻大棚、抡锄头,一身汗、两脚泥,脸上有了汗道道,农民们看着笑了,说,挺像那么回事。因为像农民了,农民们也把心里的话“”了出来,告诉他们一年的收成、付出的辛苦、遇到的困难、未来的打算。

  第一、第三小分队的徐伟宁、韩冬霞、曹婷、张雷、毕争、郭琦、江楠、杜岢谏、吕博群等学员几次到花生田里帮农民除杂草,这个活计看似简单,实则劳累无比,弯着腰,毒毒的太阳正好照在后背上,汗珠子顺着脸颊都摔到了土里。往往一根垄还没干到头,脖子转不动了,腰也酸得直不起来。大家颇有感触地说:“真正感受到一棵苗、一粒米收获的不易。

  第二、第四小分队的杨翼鹏、夏季阳、姜大为、倪铁红、季秋红、魏健、王珊珊、曲志涛、张淞琦等学员分别到村民日光大棚帮农户摘豆角,到玉米地查看玉米虫害。棚内近40℃的高温,人一进去,瞬间一身汗。而一人多高的玉米叶子很锋利,脸上被划出细小的口子,汗水一浸,疼得直咧嘴。干了一上午,大家坐下来都颇有感触。纪紫淇说,上学时写作文,总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抒情,没想到只弯腰一上午,就知道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一上午下来,终于体会到“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是咋回事了。

  农事体验和调研之余,学员们还为村民们送去精神食粮,驻永久村的8名学员精心策划了20多个文艺节目与村民共同举行了“雨水情深一家亲”的广场文艺演出;与村民交流中,农民朋友还知道了什么是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鲜事。

  “三十多年没看到这样的干部了,这样的干部作风可以与当年的‘四清’工作队相比,组织部有原则、有眼光,人选得准。”太安村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对年轻干部这样评价。

  学员们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也接受着严格考核,执行团队采取每日记事、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巡回检查、电话回访、网上报告、网上通告等形式,全面掌握学员学习动态,确保培训工作安全有序高效进行。

  “8月16日,小雨,驻村入户第六天。吃过早饭,帮住户收拾完屋子,又开始了走访。我们先去了村小……晚上6点,准时到村部参加研讨,除交流白天走访情况,还按分工完善《建议案》。7点半,回到住户家,我和杨柳与住户一家人开展了一次家庭学习会,我给大姐讲了《进城务工人员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姐听了之后很开心。今天的体会是现在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但还有一部分因病致残的群体不容忽视,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是第三小队学员于新颖的一篇民情日记,每名学员每天一篇,共计231篇,都是真情实感,真情流露,记录了在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7天时间的相处,大家吃的是农家饭,说的是老乡话,干的是农家活,在共同劳动中分享了农民的苦与乐,在朝夕相处中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得到了农民一致称赞。

  我帮你办

  与农民直接面对面,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一位年轻干部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和检验。此次驻村入户的核心环节就是通过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访民情、查民意、知民需、解民难,最后确定一项重点解决的问题。

  听民声方能知民意。

  于是,学员们入驻的永久村、太安村、六井子村和八井子村,7天来,无论是村民家中还是村口的树荫下,无论是超市门前还是村路上,无论是烈日的阳光下还是深夜亮灯的村部里,都留下了年轻干部的身影。

  走访调研,不只简单问几句“收入多少”“有什么困难”,调研前,学员们都进行了精心准备。驻六井子村的8名学员为获取详实数据,除走访村民外,还深入大棚与农民共同劳动,邀请菜农、村干部多次进行座谈、反复论证;驻永久村的8名学员驻村的第二天就梳理了15个问题,并制成调查问卷,全村120户村民参与答卷。被访的群众说:“把干部带到老百姓家,真正地为我们办好事、实事,让我们老百姓开阔了眼界。

  驻永久村第一小分队的学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村里人均耕地面积较大,花生种植面积占六分之五,但土地集约程度不高、重茬严重,机械化耕作推广程度不够,农民维持稳定收入难度都很大。所见所闻催生大家很多思考,于是大家集思广益,决定从建议永久村成立花生产业合作社入手,31岁的队长、经开区兴原乡乡长刘迅与大家实地调研、细致分析,共同撰写了“进一步壮大花生产业合作社规模,构建农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平台”的万字方案。小分队还协调松原市丽洁公司为希望进城务工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岗前培训,并与村委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协调相关单位为永久村免费提供化肥5吨。

  驻六井子村的第二小分队在队长、扶余市团市委书记袁向江的带领下,根据六井子村的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了在六井子村多元化经济模式背景下推行棚菜经济的可行性方案,反复论证必要性、可行性、操作性,并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期间还协调市农技总站的专家进村现场讲座、田间指导,解决村里花生种植、玉米虫害防治、棚菜种植等技术问题,并捐款为村里购买了农业科技书籍和农药。

  驻八井子村的第三小分队在调研中得知,该村种植花生重茬致土壤所需养分大量减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等制约村里发展的六大问题后,第一时间请来专家进行会诊。在实地调研后,队员、前郭县哈拉毛都原种场党委书记、场长韩大力协调松原市栢润民生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八井子村村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向八井子村免费提供土壤改良实施方案的协议书,成功与某公司签署以每吨低于市场零售价500元的价格购买1000吨复合肥的协议。同时小分队还根据吉林省美丽乡村项目规划,协助该村完成了申报总资金3500万元的“吉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项目”的申报书,学员们还协调专业人员为村民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并为八井子村捐赠相关书籍300册。

  驻太安村的第四小分队在调查中得知,这个村的百姓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但村民在增收致富方面“怕失败”的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多数人小富即安,裹足不前。调研组十分注意倾听农民的愿望诉求和意见建议,最后总结出农田灌溉能力严重不足、花生连年重茬、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等方面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形成方案,逐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杨志国、赵宇航、刘大伟等年轻干部还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帮助该村形成了《太安村5口抗旱井用电问题》专项报告。

  四个小分队根据梳理出的问题,针对所驻村的发展分别形成建议案,方案评比后,已分别赠交所入住村党组织负责人,供其在工作中参考借鉴。

  村干部对各小分队的多天工作制成的方案很是认同,“贴近实际,操作性强,不纸上谈兵”,六井村党总支书记张祥、八井子村党总支书记李树臣说:“学员们解决了村里想要发展新兴产业的难题,村班子决定把方案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

  暖老温贫

  如果说短时间的农事劳动、走访调研让大家沉浸在体验的兴奋中,那么扶贫济困送温暖环节多少让大家感受到一丝生活的沉重。

  家住六井子村的高淑琴老人今年82岁,两个儿子相继去世,老人独自生活,无儿无女的生活不止于孤寂,竟至于贫寒。村里虽然给老人盖了房并给予照顾,但老人生活仍然艰难。爱笑的高轩哭了,生长城里的她终于懂得什么叫“五保户”,她说,人生中,有创业时的艰难困苦,也有老来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孤苦无依,暖老温贫不但是政府的民生大事,也是每个人的善行、德行、修行。

  驻村入户期间,四个小分队共捐款9900元,先后为老军人、“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36户家庭送去温暖和爱心,还在八井子村小建立了1000元的助学奖励基金,捐助给八井子村敬老院价值3000元的净水器一台。

  “真经”胜真金

  7天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年轻干部们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几乎是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当然,每个人的收获也是沉甸甸的。他们说,下到水里才能抓到大鱼,经过磨砺,才能取到“真经”。这是我们的初次体验,如果组织部门以后还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争取再回来。“真经”胜过真金。

  据统计,各小分队7天时间共调研走访农户325家,访谈农民、村干部1285人,召开交流研讨会38次,撰写民情日记231篇,参加劳动210余人次,收集整理了80多条对农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已解决22条,计划解决42条。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不下去不知道,一下去才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有的小分队成员感慨道,从学会与农民打交道,到农民愿意与你打交道,这既是机关干部锤炼作风、成长进步的过程,更是青年干部坚定信念、树立服务意识的实践课堂。

  基层是个大课堂,学员们说。我们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对一些农民、村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既了解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发现总结了乡村创造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今后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经过这次实践,才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避免了“闭门造车”的盲目,很多想法和决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次实践活动,不但让我们体察了民情,了解了民意,对我们自己而言,更是人生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们从思想深处完成了一次蜕变,更坚定了一辈子做人民公仆的决心和勇气。比其他干部更了解农业、更会说农村话、更对农民有感情!这就是最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