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营区大绥河镇一对母女秉持“吃亏家风”待人

11.11.2014  10:44

这是做肚兜的样纸,早都发黄了,是年轻时我母亲传给我的,到现在已经60年了。”11月10日,家住船营区大绥河镇安家村80岁的杨玉芹老人说。

  “这是做肚兜的样纸,早都发黄了,是年轻时我母亲传给我的,到现在已经60年了。”11月10日,家住船营区大绥河镇安家村80岁的杨玉芹老人说。

 

  “花甲之年”的肚兜样纸

 

  肚兜形状像背心的前襟,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上面有印花、绣花图案。

 

  杨玉芹回忆说,她小的时候,家家日子清贫,吃喝都成问题,根本没有背心等内衣穿,孩子胸前都穿一个大肚兜,红布肚兜护住孩子的肚脐,以免孩子着凉。小孩子穿着红肚兜,光着屁股,满院子、满屋子跑的情景,在农村很常见,颇有电视剧里红孩儿的“范儿”。

 

  老人告诉记者,这件肚兜样纸是她的“传家宝”,是她母亲生前绘制下来的图案样纸,她家上下五辈人穿的肚兜都是靠它做出来的。

 

  “我妈能吃苦,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虽然现在她不在了,但每每看到这张‘肚兜样纸’,我就会想起她老人家。”杨玉芹的眼眶有些湿润。

 

  许多个黎明,年幼的杨玉芹常常听到厢房里响起咔哒咔哒的声音,那是早起的母亲在织布。伴着煤油灯的微光,母亲坐在织布机上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

 

  昏暗的煤油灯下,纺车的嗡嗡声、织布机的咔哒声,是那个时代的乡村妇女们,用勤劳的双手奏出的生活交响曲。

 

  身体力行树“吃亏家风

 

  杨玉芹回忆,母亲健在时常和她说,做人要本分,吃亏是福。母亲一辈子都与人为善,因为热心肠、爱帮助人,在村里德高望重。

 

  “有一年下暴雨,别人都手忙脚乱地把晒谷场上自家的谷子往家里搬,只有她帮家中劳力少的老人家搬,结果自家的谷子被雨水浇得一塌糊涂。

 

  别人不理解,她却笑呵呵地说:“谁让他家里孩子没在家呢,吃亏是福,做人别太计较。

 

  “后来,母亲患病,吃喝拉撒需要人照顾,村里人都开始帮我家干农活,母亲冒雨帮收谷子那家的孩子,还专门从城里赶来探望,帮着联系救治的医院。”杨玉芹说。

 

  与母亲一样,杨玉芹有着同样的古道热肠,同样的与人为善。

 

  邻居张大娘告诉记者,记得小时候取水,人们都要到村西头的水塔那里排队,她总会看到明明排在前面的杨玉芹,与排在后面的性格孤僻的林老太太换位置,还经常帮林老太太挑水浇菜。但即便这样,林老太太从来没有对杨玉芹露过笑脸。

 

  林老太太平时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村里人缘不好。“谁没有老的时候?谁又能一辈子不碰到难事?能帮就帮一把,吃点亏无所谓。”面对张大娘的疑惑,杨玉芹如是回答。

 

  “后来有一天中午,杨玉芹年幼的弟弟一个人在家睡午觉,一家人忙完回来时,发现弟弟不见了。是林老太太发现孩子一个人在家,便抱回家帮忙照看,还给弟弟买了当时很奢侈的饼干吃。”张大娘想起了一段插曲。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受“吃亏家风”潜在的影响,杨玉芹的孩子们个个从小就知道谦和忍让,不喜欢与人争,在村子里赞誉满耳。身边人谁提起杨玉芹一家,都要竖起大拇指。

 

  “从小就听母亲讲姥姥的故事,从小就看母亲在效仿姥姥,一直靠‘吃亏’操持这个家。”杨玉芹的女儿说,“吃亏”是他们家的传家宝,在姥姥、母亲的熏染下,她会将这个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原标题:同样的古道热肠,同样的与人为善 

  秉持“吃亏家风”的一对母女

 

  (记者/朱力勇 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