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拜年火了 长春80后成微信红包“主力军”

16.02.2016  15:43

爆竹声声辞旧岁,转眼间,春节已经在返程高峰中慢慢离去。这一年,相信很多人都很忙碌,除了正常过年的程序外,不少人在过年放假期间都忙于发红包收红包。对此,记者针对长春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调查,发现微信红包在不觉间成为了大家相互交流拜年的主要方式。

60后

第一次发红包觉得新奇

发出:66.66元  收到:88.88元

刘大爷已经62岁了,今年过年他也跟了一次潮流,玩了一次时尚,玩起了发红包,不过红包的对象是自己的家人。前年,儿子给刘大爷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不过却几乎没使用过智能的功能,平常刘大爷只是用来接打电话和收发信息。

今年过年,外地打工的儿子回家后几乎是手机不离手,没事就在那点,“有时候就喊抢到了,抢到了,有时候又说哎呀手慢了,我就想啥玩意儿玩这么起劲呢。”刘大爷说。后来才得知儿子在玩微信红包,看到儿子玩得忘乎所以,刘大爷也想跟着凑凑热闹,在儿子的帮助下,刘大爷发了第一次微信红包,而接受的对象是自己的老伴儿,“我发了一个8.88元,是儿子发给我的,我又发给老伴儿,觉得这玩意儿挺有意思的,就那么一按就能接到钱。”刘大爷说,由于是第一次玩微信红包,所以刘大爷的红包支出和收取并不多,自己最终得到88.88元的红包,发出去66.66元。

70后

酒桌上发红包谁抢最多谁买单

发出:500多元  收到:100余元     

相对于60后的刘大爷从不懂到第一次接触,70后的王先生就熟练多了,平常就跟同事经常玩这个游戏。过年期间,王先生跟几个要好的朋友相聚,他发现如今玩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刚到饭店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拿出来,大部分都是聊微信的,包括我也是,几乎就是现在的常用聊天工具。”王先生说。

上菜后,不少人也是拿手机拍照、小视频晒到朋友圈里,吃饭期间,三五个人就开始玩起了发红包的游戏,到最后买单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付钱,有人就提议用抢红包的方式,谁最后抢到最多就谁买单,“每个人发一次,我们一共10个人,每次的红包都是100元,发10个看谁抢的多,最后我一位朋友最多就付账了。这种方式很时尚,但是总觉得有点变陌生了,不像以前大家在一起面对面聊天有意思。”王先生说。过年期间,王先生一共发出了500多元的红包,收回来的仅有100多元。     

80后

同学聚会玩红包接龙游戏“上瘾”

发出:800多元    收到:1000多元

80后的赵女士这次过年期间一共抢到1000多元的红包,“我微信群很多,公司的群、朋友、同学、同事,尤其是公司的群,发了上万元的大红包,放假这几天我都快得颈椎病了,几乎每天都对着手机屏幕不停地抢。”赵女士笑着说。虽然抢了不少红包,可是赵女士发出去的红包也不少,共发了800多元的红包,在跟同学聚会时,还玩起了红包接龙,每一次发红包后谁抢到最多就继续发,她表示,这种游戏现在很流行,几乎每天都玩,已经成瘾了,“每天都得玩几次,也不知道为啥,有时候就抢到几毛钱也能乐半天,结果发出去不少,都没什么感觉,现在每天不玩就觉得少点啥。”赵女士说。这些红包中给父母的最多,“往常过年回家都是给现金,今年我就想别出心裁,给我爸妈各自发了一个大红包。”赵女士说。

90后

向朋友同学拜年都发红包

发出:200多元  收到:300多元

在长春上大学的大学生韩同学过年回南方老家时,也玩起了抢红包的游戏,而且跟老家的朋友同学之间拜年都是发红包。“我在微信上跟他们聊天,都说先发红包再聊天,有的微信群,里面人很多,可是都不说话,等发红包的时候就都出现了。”韩同学说。

大年初四的时候,韩同学跟朋友出门吃饭,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营业的饭店,吃完后发现身上的现金不够,饭店老板提议用发红包的方式付账,认为这种方式比较吉利。韩同学笑着说,以后出门吃饭不用带现金了,直接发红包就可以了。过年期间,他一共收了300多元的红包,发了200多元。

民俗专家

拜年习俗是为了增加感情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发红包已经逐渐成为了拜年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年轻群体更是屡见不鲜。传统的电话、短信拜年正在慢慢消失,只有年龄稍大的人还在延续这种拜年方式,他们认为,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拜年就要显得有诚意,而不是单纯发个红包就能代替的。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老师表示,过年的习俗从小年开始都有相应的习俗表,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起初大家以为‘年’是一种怪物,都为了躲避它,叫‘过年’,除夕之后大家互相拜年问候是祝福对方又平安度过一年。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这种习俗逐渐变化,最终成为现在的方式,晚辈穿着新衣服带着礼品给长辈拜年。而邻里之间的拜年,是为了增加大家的感情。拜年是中国很重要的习俗。”施立学老师说。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马兴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