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长春夜市 长江路今非昔比桂林路不成规模

31.07.2015  07:36

夜幕降临,炭火微微燃起,烤串啤酒小龙虾,炒饭炒面炒粉,袅袅的烟雾缭绕,喧嚣的人头攒动,食客有单身白领,有大学生情侣,有各色人等——夜市,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别样的色彩和活力,却也因其扰民与影响市容,被冠以“城市难愈的牛皮癣”而无数次登上了信访簿、12345的记录单。

扑鼻的香味,与第二天清晨残留一地的垃圾;欢乐的氛围,与附近居民夜不能寐的苦恼;诱人而低价的食物,与紧悬头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市民对夜市的旺盛需求与夜市背后的问题隐患总是一对纠结不息的话题。

自2001年清明街夜市被取缔后,长春再无真正夜市,而管理部门与夜市却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博弈。不过,在每场“斗争”中,我们看到的总是“坚决整顿”、“严防死守”这些字眼。但在食客的渴望与摊主的生计双重诉求下,斗争的结果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了“一刀切”之外,有没有更好的治理手段,灭除隐患、增加吸引力,甚至让夜市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在这方面,北京、沈阳、广州、台北、香港等地都有过成功的案例。

所幸,我们看到有一些变化正在静静地露出端倪,长春市政府正通过消夏节等活动试水“夜市经济”,探索夜市的管理,同时对夜市的“招安”也已经有所考量。但如何真正兼顾、平衡各方利益与需求,如何真正疏导、规范,还有相当多的事情要做。

为此,本报今日重磅推出长春夜市经济特刊报道,梳理长春夜市的前世今生,描绘未来长春夜市的蓝图。藉由这一组报道,希望能为管理部门真正化堵为疏,创新城市治理思路,提供一些调研结果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