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建立湿地保护区21个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

08.12.2014  12:33

吉林,我国农业大省。近10年来,粮食产量连续增长,去年、今年均突破700亿斤,居全国第四,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商品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前列,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0年稳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为国家粮食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另一幅绿色画卷在吉林大地上徐徐展开:十年来,完成造林育草面积近4000万亩,林地面积达到1.2亿亩,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昔日盐碱侵蚀风沙地,如今地下水位回升,湿地快速恢复,东方白鹤、丹顶鹤等珍稀候鸟重归栖息。

 

在审视自身资源环境、产业优劣的基础上,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从未像现在这样诱人。

 

立足资源优势 确保绿色发展

 

金色的粮仓、黑色的沃土、蓝色的天空、绿色的生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最大特色、最宝贵财富和最突出优势,也是未来发展重大潜力和重要品牌。”这样的认识在吉林广大人民群众中凝聚起新的共识: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产业、区位等独特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

 

封山育林、封草禁牧、退耕还林、河湖连通、十年美化,一个个重大生态工程在吉林实施,生态环境随之巨变。因矿而生的白山市积极谋划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成为经济主导,实现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身”。白城市则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植树造林、土地整理等措施,一改风沙干旱碱面貌,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跃居全省前列。

 

为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吉林省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此外还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设定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