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批乡土实用型专家——李秀兰

17.02.2016  12:06

      吉林省青岳精品编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秀兰曾是吉林省榆树市青山乡岳家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自从几年前学会草艺编织技术以来,她把这项手艺无偿传授给其他村民,并组织成立了“青岳草艺编织协会”,进而创办吉林省青岳精品编织有限公司。生产的草编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各大市场,而且还远销到世界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执着刻苦,学习草艺编织技术

      2005年的一天,李秀兰在电视上看到草艺编织培训班招收学员的广告,心灵手巧的她被那些漂亮精致的草编制品深深吸引。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李秀兰按照节目所说的地址来到了省城长春,报名参加了草编艺术培训班。在培训班里,她努力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给老师和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成手艺回村后,她一头扎进草艺编织艺术的天地里,常常是一个人关在屋里,在玉米叶和稻草堆中一编就是一天。尽管累得手臂发麻手指出泡,但一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情还是很舒畅的。她编织的手提袋、草鞋等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不到一个月,竟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李秀兰心里甭提多美了。

      倾囊相授,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李秀兰的草编技艺不断熟练,每天编织的草艺产品数量也越来越多,可是市场需求量太大了,通常是还没等她制作完成,就有商户前来进货。平均每天编织的草艺制品可以卖70多块钱,这可比种地挣得多多了。李秀兰想,何不把村里的其他姐妹组织起来,大家一起赚钱。她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榆树市科协和青山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不久,李秀兰和榆树市农业广播技术学校联合举办的草艺编织培训班陆续开班了。第一期学员就达到了80多人。李秀兰把自己学到的编织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农民朋友。很快,十里八村甚至相邻乡镇的农民也纷纷登门要求学习这项技术。就这样,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培训班陆续开班。

      点草成金,草艺编织形成产业规模

      为了推动草艺编织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0年5月,榆树市青岳草艺编织协会在试运营几年后,在榆树市妇联、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了。协会成员出资总额150万元,辐射10几个乡镇,发展会员500多人。次年10月吉林省青岳精品编织有限公司在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注册成立。公司主营业务为草艺编织技术培训、草艺编织品生产和销售。公司的草艺编织产品主要以玉米苞叶和稻草为原料。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年产玉米苞叶约1200万吨、稻草315万吨。发展该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发展该产业可大大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项目、朝阳产业”。草艺编织所需原料完全是废弃资源,产品附加值很高,可谓“点草成金,变废为宝”。2012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利润59.1万元,公司职工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农户年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对调整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草编制品因其天然、环保、低碳等特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抢手,市场发展空间极其广阔。产品远销到北京、天津、山东、哈尔滨、长春等国内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瑞士等国际市场。企业成立以来,秉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新型农村”的宗旨,坚持“点草成金,变废为宝”的理念,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播洒爱心,走上扶残助残道路

      李秀兰所在的村子有很多残疾人士,他们失去了劳动力,日子过得很辛苦。草艺编织技术只要有一双健康的眼睛和手,无论是聋哑还是腿部有残疾的人,都可以去做。如果把全市的残疾人都组织起来,一起从事草艺编织工作,既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又给这些残疾人家庭找到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岂不是两全齐美?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残联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市残联的帮助下,李秀兰专门为市里一些残疾人开办了草艺编织培训班,一期学员达40多人。李秀兰照例手把手地向学员们传授编织技术。青山乡岳家村村民张井有是一位聋哑人,妻子腿部也有残疾。常年以来,家里只能靠种点农田地维持生活。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贫困户。2009年,夫妻俩自从参加了草艺编织培训班后,在李秀兰的热心帮助下,不但学会了这门技术,而且还成了村里的技术能手。他们俩编出的草编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既结实又漂亮,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这些原本靠政府和亲人接济照顾的残疾人都能自食其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