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举行

14.09.2016  14:33

   建设无愧于时代的中国特色历史学
    
  9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主持开幕式。
  
  王伟光指出,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史学研究的利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历史学最鲜明的特色,是我国历史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思想政治保证。我们通过史学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最终还要落在改造世界上。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运用于史学研究,提出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出成果,出人才。当前,史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危害,坚持史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学术导向。
  
  王伟光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史学建设。第一,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努力为人民从事史学研究。如果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脱离了人民,史学便不能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更不可能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第二,不辜负时代要求,努力推进我国史学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创新建设。要坚持我国老一辈马克思史学家形成的基本认识,开展扎实深入的史学研究,自觉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创新,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双重积极性。第三,加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成果普及,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王伟光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提出了期望。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舞台、空间和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学不仅要记录这个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更要参与这个重要历史篇章的创造。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应该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大有可为,而且一定可为,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的灿烂的中国特色的历史学。
  
  李捷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入中国,在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引发了最为根本、最为深刻、影响最为久远的史学革命。可以说,从20世纪以来直至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所取得的众多成就,始终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引。唯物史观的传入并产生广泛深刻影响,是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特征。21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要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还要面向当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史学研究要有时代高度和宽广视野,以历史研究为媒介,打通中国与世界,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史学研究要有宏大的历史观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把当今发展中令人困惑的难题,放在科技进步、制度昌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以史学的通达、包容与智慧来开导人、激励人、启迪人;史学研究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理性、进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沙健孙通过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形态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当下,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是当代考古学者的重大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要把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研究。不仅研究文明形成的过程,研究导致这一过程的背景、动力、机制,还要根据认识论的原理,从中华文明形成的实践中提炼出文明形成的标志,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的理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庞卓恒分析和批评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观点被边缘化的现象。他认为,史学研究者需要仔细解读马克思的原著本意,结合历史实践,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重新定义,对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做一番认真、彻底的再认识,再投向世界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予以再检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瞿林东提出,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经验、思想和理论是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渊源和基础。史学工作者在学术生涯中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上的诚实态度以及自我批判的精神。
  
  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要坚持唯物史观。北京大学教授梁柱表示:“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再现历史的真实,揭示历史的本质。”
  
  学者们还就史学发展应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有所担当等议题作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当前,史学是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郑有贵看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中国发展道路原因的研究,应当避免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表象化、静态化、孤立化、碎片化分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乔治忠认为:“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原理,史学理论建设的基点,是系统性的史学史知识,中国史学史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史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建设,不能屈从西方各种史学流派的议论,也不能从一种历史哲学的观念推衍而产生。”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是开放式的,应该积极参与和国际史坛的交流对话,提高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水平和话语权。”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邹兆辰看来,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目的和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指中国的历史,也包括世界的历史。具体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考察世界历史、阐释世界历史时必须坚持自己的思想武器和话语体系。其次,中国的史学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国际形势的变迁,并从历史的视角阐释这种变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近百名学者与会交流。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记者宗敏 张君荣)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